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014045
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561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红花注射液组)25例和B组(丹参注射液组)25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改善幅度也大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优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冠心病心绞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56-01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而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1],对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中笔者就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红花注射液组)25例和B组(丹参注射液组)25例。A组的25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48~73岁,平均(56.2±3.1)岁;病程0.4~13.5年,平均(5.3±1.9)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B组的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9~74岁,平均(57.5±3.3)岁;病程0.5~12.9年,平均(5.5±1.7)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红花注射液进行治疗,给予患者红花注射液30 mk加入5%葡萄糖(GS)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15 d为1个疗程。B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30 mk加入5% GS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1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同时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案无显著性差异,且无其他可能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疾病及治疗。

    1.3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消失,且心电图正常,无复发;有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改善,心电图改善;无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无改善,心电图无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10.0,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为χ2及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进行检测及比较,具体见表2。

    由表2可见,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治疗前两组比较,P均>0.05;而治疗后A组均低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红花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红花素、新红花苷,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3]。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4]。而红花注射液对于改善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有着较好的作用,对于其血管的再通效果较佳。本文中笔者就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效果均较为卓著,肯定了其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综合效果。因此笔者认为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优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61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