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82178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杨立
第1页

    参见附件(1494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情况,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观察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治过程,按家长意愿分为两组,40例单纯阿奇霉素治疗组,以及40例人血丙种球蛋白辅佐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差别。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所需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胸部X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都大为减少,同时痊愈与显效者明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丙种球蛋白辅佐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组与单纯阿奇霉素治疗组相比,治疗后CK-MB升高、肝功能异常及肺不张出现情况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支原体肺炎,特别是重症支原体肺炎,因支原体在人体心、脑、肝、肾和平滑肌组织可以作为一种抗原,而该组织中有与其相同的抗原而形成共同抗原,若感染后可产生人体组织的自身抗体,进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免疫损伤,丙种球蛋白可抑制细胞免疫合成自身抗体、阻碍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中和非正常的自身抗体、增加K细胞等免疫杀伤细胞杀伤功能,从而减和轻改善支原体对机体所造成的毒害作用。故除应用阿奇霉素外,再加丙种球蛋白,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060-02

    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是肺炎支原体(myeoplasma pneumoniae,MP),其不仅可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并可致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危害性很大。尽管多数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MP)是通过吸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过氧化氢损伤以及免疫机制紊乱而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1],但目前医学界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难治性及重症性病例越来越多,而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倾向于应用丙种球蛋白辅佐阿奇霉素联合治疗支原体肺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均符合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2]且住院治疗的MP肺炎患儿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分布为3个月~1岁4例,2~3岁13例,4~6岁25例,7~14岁38例。征得家长同意后分为两组:单纯应用阿奇霉素40例作为单纯治疗组,人血丙种球蛋白辅以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组40例作为联合组。所有患儿均查肝功能、心肌酶谱、拍胸片。经检验,两组患儿年龄、发病时间、心肌酶同功酶(CK-MB)、肺不张和肝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合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肺部体征等见表1、2、3。

    由表1、2、3可知,单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在性别与年龄分布上无差异,且在治疗前其肺部体征无差异。

    1.2 方法

    联合治疗组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联合阿奇霉素10 mg/(kg·d),连用3 d。单纯治疗组只给予单纯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平喘、雾化等处理。

    1.3 结果判定

    无效:症状、体征和X线片3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好转:症状、体征缓解,体温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吸收;痊愈: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片均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整理和核查数据,剔除不合格病例,调查资料在EPI info 6.04下采用双人双重录入,经逻辑检验无误后,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情况包括恢复情况、疗效、有无并发症,具体结果见表4、5、6。

    由表4、5、6可知: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相比,所需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胸部X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都大为减少,同时痊愈与显效者明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出现CK-MB升高、肝功能异常及肺不张出现情况较单纯治疗组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发病率在婴幼儿中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也是学龄儿童和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是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顽固阵发性咳嗽,病程难以控制,而且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可累及肺外多脏器而致并发症的发生[3],如心肌损伤、肝损害、肺不张等。部分患儿病情重、病程难以控制以至于迁延不愈而引起多系统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

    本研究中,丙种球蛋白辅佐阿奇霉素的联合治疗组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总有效率达100%,与单纯应用阿奇霉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止咳、胸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肺内或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低于后者(P<0.05),与何增洪[4]、孟宪芳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丙种球蛋白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联合阿奇霉素时,后者又可以抗感染,因而两者同时应用可有双重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综合得出,丙种球蛋白辅佐治疗支原体肺炎在病程缩短和提高疗效上均有很大提高,该联合方法适宜推广。据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作为免疫调节剂的丙种球蛋白在治疗MPP方面,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①通过F(ah)2途径抑制细胞凋亡;②限制Fc作用,抑制细胞免疫,阻止自身抗体的产生;③反馈抑制过程,调节机体免疫功能[6];④增强免疫杀伤细胞K细胞的杀伤功能,缓解MP对机体的侵害作用;⑤抑制补体介导的免疫损害;⑥免疫调节产生综合抗体和受调理作用的自身抗体[7]。IVIG小剂量主要为免疫增强作用,大剂量尚有免疫抑制双重作用,故目前对感染所致免疫损伤性疾病多主张早期大剂量(>1 g/kg)应用,以抑制异常和过强的免疫反应,清除病原,减轻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8]。

    [参考文献]

    [1]胡皓夫.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7-1205.

    [3]韩旭,辛德莉,李靖,等.难治性支原体肺炎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4):289-29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9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