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6885
中场磁共振对终板炎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罗小兰 侯庆荣 李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855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场磁共振对终板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5T中场磁共振装置对85例MRI诊断的终板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MODIC等将终板炎进行分型。结果:85例患者中,15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长T1长T2信号(I型),65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短T1长T2信号(Ⅱ型),5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长T1短T2信号(Ⅲ型)。结论:中场磁共振对终板炎具有诊断价值。

    [关键词] 终板炎;中场磁共振;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b)-080-02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简称椎体终板炎。引起椎体终板炎的原因有多种,如年龄、陈旧性外伤、无菌性炎症、长期服用激素等,终板下骨质退行性改变是导致下腰部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但国内有关磁共振诊断终板炎的文章报道不多,着力开展终板炎的磁共振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回顾分析85例中场磁共振条件下的此患者,以探讨磁共振对终板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0年2~3月行磁共振检查的85例患者资料,男52例,女33例,年龄17~85岁,所有患者均有椎间盘退变致邻近椎体终板的改变。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ACHIEVA1.5T开放式磁共振机,常规MR扫描,矢状位:SE序列T1WI(TR/TE-300/10)、T2WI(TR/TE-3000/120),横断位:SE序列T1WI(TR/TE-300/10)、T2WI(TR/TE-3000/120)。

    2 结果

    85例患者中,15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长T1长T2信号(I型,图1),65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短T1长T2信号(Ⅱ型,图2),5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长T1短T2信号(Ⅲ型,图3)。

    3 讨论

    终板炎是腰椎退变的另一种方式,按T1和T2加权相的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2],O型:正常,无退变;Ⅰ型:T1加权相上终板及邻近骨为低信号,T2加权相上相对正常终板为高信号,组织学上为水肿表现,与软骨终板裂缝和软骨下骨骨髓血管化升高有关,有人认为是显微骨折所致;Ⅱ型:T1加权相上相对正常骨髓信号升高,T2加权相上也升高,尤其T1加权相,组织学上为脂肪变性骨髓,据认为是骨髓缺血坏死;Ⅲ型:T1、T2加权相上信号均降低,这种改变与平片上致密骨硬化相对应,因为骨髓脂肪均已被硬化骨所代替。本组Ⅰ型15例,Ⅱ型65例,Ⅲ型5例,以Ⅱ型更为常见,Ⅲ型较少见,本组中未见2种或2种以上类型在同一患者中显示。DeRoos A等[3]指出,Ⅰ型可转变为Ⅱ型,Ⅱ型往往不再发生变化,但本组患者中Ⅲ型终板炎也显示,约占5.88%,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脊柱MRI检查最常见的病变,为随增龄而发生的正常退变,通常在青年时期即已开始,往往是由于水分的丢失而导致椎间盘高度减低和弥漫性膨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体终板发生退变,导致终板变薄、玻璃样变性和断裂。临床上,椎体终板炎常被忽视,如遇到类似于本组的患者易误诊为转移瘤、感染或结核[4-6]。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MRI是检查本病的最佳方法。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终板骨软骨炎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将为颈、腰痛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有益的帮助[7-8]。本次观察说明MRI对终板炎具有诊断及分类的价值。另外终板炎在腰痛的发病机制中是否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3.

    [2]黄师,侯铁胜.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Modic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0):789-791.

    [3]DeRoos A.MRimaging of nlal TOW changes adjacentto end platesin degenerative lumbar disc disease[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5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