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9188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64例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丁增林,陈东英
第1页

    参见附件(1087KB,1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2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注射,治疗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注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及并发症均按常规、对症处理。结果:对照组基本治愈37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8例,无变化9例,恶化3例,死亡0例;治疗组基本治愈44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8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死亡0例。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脑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099-01

    脑梗死是指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该病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笔者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64例脑梗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2008年3月~2010年3月以脑梗死收住入院的127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死,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1]。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4岁;治疗组64例,其中,男37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6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3 d内入院。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注射;治疗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注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及并发症均按常规、对症处理,类似中药制剂及西药抗凝抗血栓药物不予采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评定疗效,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增加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总有效=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脑梗死的根本原因是供应脑部的血流的动脉发生硬化,形成附壁血栓,使脑组织局部血流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高和血管痉挛等,最终脑部血管闭塞。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之范畴,主要原因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行瘀滞,脑脉痹阻不通所致。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理气血的中药制剂,其中丹参为“血中血药”,为活血化瘀的常用药,通过调节气血能够明显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达到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脑部损伤的目的。杨勤等[2]研究发现了丹参通过抑制脑血栓的形成而减轻局部脑缺血损伤。姜传仓等[3]研究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丹参有效降低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及主动脉壁的胆固醇含量,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概率。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能,川芎嗪为川芎的主要成分。大量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够具有舒张血管、通道阻滞的作用[4-5]。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川芎配合丹参,一气一血合用,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效果,从而达到治愈脑梗死的目的。本研究表明,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效果明显,疗效显著,具有实用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杨勤,赵朝伟.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药业,2003,12(10):78-7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8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