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08669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6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吴万华
第1页

    参见附件(199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叶酸;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分型辨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对照组30例中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30例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3,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疗效较好。

    [关键词] 胃脘痛;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施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096-02

    胃脘痛系消化系统一种慢性而难治的疾病,病程长且具有癌变倾向,主要的病例改变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胃脘胀闷、嗳气频频、神倦乏力、大便不畅。胃脘痛西药治疗差,笔者从2004年9月~2008年9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胃脘痛患者为本院2004年9月~2008年9月期间住院及门诊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按照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9岁,平均45岁;胃镜及病理分级:轻度13例,中度11例,重度6例;Hp阳性21例。对照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平均44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5年。胃镜及病理分级:轻度14例、中度11例、重度5例;Hp阳性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究讨论会共识意见》[1]。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严重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已有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奥美拉唑20 mg晨服、阿莫西林0.5 g、每日2次;甲硝唑0.4 g每日2次;叶酸50 mg每日2次,12周为1个疗程。

    1.4.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口服,疗程为3个月。①脾胃虚弱型。主症:脾胃相表里、饮食不洁、胃纳失常,日久由胃及脾久病必虚。症见胃脘痛、纳呆、喜热饮或口干不欲饮,型体消瘦或轻度水肿,大便溏或艰、舌淡苔微腻、脉濡。治宜健脾养胃,用药:党参15 g、黄芪15 g、山药10 g、炙甘草10 g、白术15 g、制附片15 g、干姜20 g、沙参15 g、大枣10 g、焦三仙15 g。②肝胃不和型。主症:胃脘胀痛或痛引胸肋、中脘嘈杂。嗳气吞酸、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心烦少寐、舌质红、苔干少津或无苔,脉弦数或弦细。治宜疏肝理气养胃。用药:柴胡10 g、木香5 g、佛手10 g、白芍15 g、沙参15 g、麦冬15 g、玉竹10 g、川连15 g、吴萸15 g、石斛10 g、甘草10 g、元胡15 g、芦根15 g。③痰浊中阻型。主症:脘腹痞满,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滑濡。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和中。用药:陈皮15 g、茯苓15 g、半夏10 g、苍术15 g、厚朴15 g、黄芩15 g、干姜15 g、炙甘草10 g。④脾胃湿热型。主症:胃脘痞满、灼痛、嘈杂似饥、嗳气、恶心、欲呕、口干不欲饮、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降胃气。用药:黄莲15 g、公英15 g、半夏10 g、竹如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泽泻15 g、佛手10 g、陈皮15 g、枳壳10 g。⑤胃络瘀阻型。主症:胃脘痛如锥刺,持续不已,固定不移,胃纳大减,尤恶油荤,形体消瘦、面色暗晦,大便干结或黑。舌质紫,或有瘀斑、苔少或光剥,脉细弱。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用药:元胡5 g、没药10 g、五灵脂15 g、草果10 g、丹参15 g、赤芍15 g、九香虫15 g、莪术15 g、桃仁10 g、白屈菜15 g。

    1.5疗效观察

    1.5.1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胃痛、胞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变化;②胃镜:两组治疗前后均做1次胃镜检查,观察其胃黏膜色泽,血管透见、皱壁变化、黏膜颗粒状增生及伴见情况的变化。

    1.5.2疗效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2-3]拟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下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病变有所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均无变化。

    1.6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3。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多有腺体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炎性病变,常伴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有研究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改善胃黏膜屏障,使受损黏膜修复,逆转肠化增生;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保护能力,采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改善炎症病变,然而单纯的西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认为胃脘痛多由感外邪、饮食不洁、寒湿内浸、七情不畅、劳倦内伤等诸因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水湿运化不畅,气血瘀滞,郁久化热,胃失和降则诸疾众生[4-5]。诸因交错,虚实夹杂,症候繁多,病程大多较长,治疗缠绵棘手,故临床上不能以一法一方统治诸症[6]。应当按照不同的病情,以中医的宏观辨证结合胃黏膜的辨证分析。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以健脾益气治本,活血行气,驱湿化痰、清热解毒,治标为原则;根据胃脘痛发展的时期及临床表现,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痰浊中阻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五型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西医学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9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