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18980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对糖代谢影响及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赖文胜 周文娟
第1页

    参见附件(2006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与氯氮平对患者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组80例,B组60例,A组患者给予阿立哌唑治疗,B组患者给予氯氮平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BG)与口服糖耐量2 h血糖(PBG),及治疗后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患者血糖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PBG、F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内HbA1c正常者与B组内HbA1c正常者P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HbA1c异常者与B组HbA1c异常者治疗后P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也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水平。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病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用药方便值得借鉴。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糖代谢;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9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062-02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治疗用药不尽相同,但是抗精神病药物(APS)可对患者糖代谢产生影响,其效应在不同药物间有所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应用氯氮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糖尿病的风险性相对较高[1],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2]。本文笔者选择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观察阿立哌唑对患者糖代谢的影响,并考察患者本身的糖代谢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全部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全部首次发病,入院前未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入院后检查空腹血糖(FB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h点血糖(PBG),FBG、PBG均正常(FBG<6.0 mmol/L 和PBG<7.8 mmol/L)。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A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26~48岁,平均29.8岁;B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4~43岁,平均30.5岁。预检测HbA1c值,A组HbA1c正常(<6%)60例,HbA1c异常(≥6%)20例,B组HbA1c正常48例,异常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代谢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80例患者入院后给予阿立哌唑治疗,初始5 mg/d,1次/d,治疗剂量15~30 mg/d,维持剂量5~10 mg/d;B组患者给予氯氮平治疗,初始75 mg/d,3次/d,治疗剂量300~600 mg/d,维持剂量100~200 mg/d。

    两组患者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测定空腹血糖(FBG)及口服糖耐量2 h血糖(P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美国雅培alcyon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采用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专业试剂盒和标准质控物,操作按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4例患者(2例HbA1c正常,2例HbA1c异常)因经济原因中断治疗,其中,男3例,女1例。B组8例患者(6例HbA1c正常,2例HbA1c正常异常)因严重锥体外系反应换药,其中,男5例,女3例。统计其余患者治疗前后情况,两组治疗前PBG、F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内HbA1c正常者与B组内HbA1c正常者P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HbA1c异常者与B组HbA1c异常者治疗后P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也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见表1。

    3 讨论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抗精神病药的主要治疗作用与其抗多巴胺作用有关,临床实践表明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的大小与其对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呈线性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多种多巴胺受体存在,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阻断了D2受体,影响了多巴胺的中脑-大脑皮质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结果[3-4]。而对结节-漏斗系统通路的影响可导致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对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影响导致锥体外系的副反应,本文氯氮平治疗的患者中有8例因锥体外系反应而停药。有报道显示氯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糖耐量异常及升高[1],目前就其作用机制多认为可能与下丘脑多巴胺机制有关。Wirshing DA等[5]提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通过拮抗5-HTA1受体而降低胰腺β细胞的反应性,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和高血糖症。本文两组患者中HbA1c异常者PBG水平均较HbA1c正常者明显升高;尤其是B组患者给予氯氮平治疗后,患者FBG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组内HbA1c正常者PBG无明显改变,但HbA1c异常者PBG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提示HbA1c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功能存在特定的缺陷,氯氮平治疗后诱发该缺陷的表达,但是阿立哌唑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FBG无明显升高,HbA1c正常者PBG无明显升高,HbA1c异常者PBG轻微升高,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阿立哌唑较氯氮平对患者PBG影响较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