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315302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51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5日 王桂兰 吉金萍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红藤汤灌肠配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PI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8年2月~2010年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确诊为盆腔炎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在急性炎症期都给予抗生素联合静脉用药,症状缓解后治疗组予红藤汤灌肠治疗,对照组46例继续口服抗生素巩固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均获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红藤汤灌肠配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疗效良好。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红藤汤灌肠;抗生素;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 R7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25—02

    盆腔炎为中西医通用病名,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炎症,可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2008年2月~2010年6月确诊为盆腔炎的患者51例,急性炎症期经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后予红藤汤灌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6月确诊为盆腔炎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年龄25~45岁,平均32.6岁,已婚,孕1~3次,产1~2次,病程2周~5年。对照组46例,年龄26~46岁,平均32.9岁,已婚,孕1~3次,产1~2次,病程2周~5年。两组年龄、孕产史、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症状:下腹及腰部疼痛, 下腹坠胀, 腰骶部酸痛,带下如脓,色黄,质稠,胸脘闷胀,便溏不爽,小便热而频。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月经前后加重, 可伴有低热。体征:妇科检查示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伴有压痛;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触及包块。舌质红,边有瘀点,苔黄厚或厚腻,脉弦滑或弦涩。辅助检查: B超提示盆腔有积液或炎性包块,并排除妇科良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白带常规检查和宫颈分泌物检查白带量多或发现脓细胞,血WBC或增高[2]。

    1.3 方法

    两组在盆腔炎急性期均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选择药物头孢曲松钠 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甲硝唑 100 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组抗生素应用7~10 d后改用红藤汤自行回家保留灌肠巩固治疗,红藤汤组成:红藤40 g、紫花地丁30 g、败酱草30 g、鸭跖草30 g、蒲公英30 g、三棱10 g、莪术10 g、桃仁10 g,浸泡后煎煮制成100 mL汤剂,侧卧,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 cm,药温适中39℃左右,药液100 mL缓缓灌入约30 min,临睡前注入,尽可能保留2 h至次晨更佳,1次/d,10 d为1个疗程,给药前排空二便,经期停用,每次经后3 d再用药1个疗程,连续2~3月。对照组予阿奇霉素0.5 g,1次/d,连续7 d口服为疗程,每次经后3 d再用药1个疗程,连续2~3个月。

    1.4 疗效评价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无异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附件区无压痛、无增厚及包块,B超检查包块缩小1cm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妇科检查附件区无压痛,增厚有所减轻,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cm以内,盆腔积液减少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或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均获随访6~8个月,平均6.8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盆腔炎属于“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等范畴,下腹疼痛和带下量多为其主要症状[1]。盆腔炎病变因经期、产后、房事不洁(节)或手术损伤,使之热毒之邪侵入而发。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壅滞于胞宫、胞脉、胞络,导致湿、热、瘀、虚缠绵交杂而易发。PID急性炎症期病情较重,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所选择的抗生素必须同时对需氧菌、厌氧菌及沙眼衣原体感染有效[2]。但抗生素不能长期应用,慢性炎症期由于患者体内余毒未消,病邪反复感染,以致病程迁延,经脉气血瘀阻易形成粘连或包块。

    PID治疗方案有多种,大都选择有效、价廉的抗生素治疗[3],笔者临床实践中探讨可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案。红藤汤中,红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败毒散瘀,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鸭跖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利尿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炎、凉血,三棱、莪术、桃仁有行气消癥散结、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且三棱、莪术能促进炎症吸收和松解粘连组织;综合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排脓止痛的作用,还能消除盆腔炎中的包块[4]。温热的药液可以更好地促进血液循环及炎症吸收,降低直肠刺激感受,保留药液时间延长。药液通过直肠静脉丛的吸收,是一个较好的给药途径[5],主要通过肠壁的半透膜渗透性被吸收,药液直达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血流畅通,提高机体代谢,促进炎症包块吸收,起到药半功倍的疗效,且不经过肝脏代谢,一定程度上减轻肝脏负担,还可以避免口服用药中存在的首过效应[6]。虽然阿奇霉素是临床中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药物之一,适用于多种病原菌的感染[7],但其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甚至神经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仍应值得注意,且长期应用可致二重感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副作用,同时灌肠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高,应用方便。

    [参考文献]

    [1] 方瑞华,王伟华. 中药灌肠结合口服、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233.

    [2] 樊尚荣,张慧萍(编译). 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