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347437
可控式负压引流在胃肠道肿瘤手术切口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马鹏飞 韩广森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可控式负压引流在胃肠道肿瘤手术切口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82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资料,按腹壁切口的处理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改良全层缝合技术缝合切口,在腹直肌前鞘和皮下脂肪层之间放置引流管,接负压持续引流;对照组47例,采用改良全层缝合技术缝合切口。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可控式负压引流操作方便并且不增加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有效地预防胃肠道手术术后切口愈合延迟。

    [关键词] 引流术;切口;脂肪液化;胃肠道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33-02

    切口脂肪液化是肥胖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胃肠道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常诱发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的发生导致切口延期愈合,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使切口达到一期愈合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本科在胃肠道肿瘤术后切口中应用可控式负压引流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引流管制作 所用引流管均为F12~F16头颈引流管,根据切口长度在引流管中段每隔1.0~1.5 cm剪一直径4~5 mm的侧孔,侧孔总长度短于切口长度并保持侧孔在不同方位。

    1.2.2 术中切口处理 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全层缝合方法关腹,在关闭前鞘后用大量0.9%NaCl溶液冲洗皮下脂肪层。观察组在皮下脂肪层与肌层交界处放置修剪好的引流管,引流管两端均另行戳孔引出并固定,皮肤缝合采用皮钉或4号丝线褥式缝合,缝合完毕检查有无漏气,如有漏气另行缝合加密。引流管上端由自带管塞封闭,下端接负压吸引器持续引流。 常规组采用皮钉或4号丝线褥式缝合皮肤,针距1.5 cm左右。

    1.2.3 术后切口处理 观察组:(1)术后间断开放引流管上端管口,保持引流管通畅;(2)每日更换负压引流器并计量,注意无菌操作。(3)早期每1~2 天,后期每2~3天切口清洁换药,至引流液减少至5 mL以下且引流液清亮时拔除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5 d可拔除。对照组:术后每1~2天切口清洁换药,分离皮缘,使切口内积液流出,并根据切口渗液情况,放置纱条引流。

    1.3 脂肪液化的判断标准

    (1)多发生在术后5 d左右,术后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较多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4)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伤口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2]。满足上述条件即可诊断。

    1.4 愈合情况的分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切口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多见于肥胖患者,研究显示皮下脂肪厚度在3 cm以上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4]。另外,术中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手术操作如挤压、钳夹皮下脂肪等,切口的缝合方法,以及患者合并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均是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5-7]。脂肪液化一旦发生,将使切口愈合延迟,严重者可诱发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医生的工作量,甚至耽误治疗的进程。脂肪液化的预防应从控制基础疾病、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处理等方面入手。但是临床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兼顾,术后脂肪液化时有发生。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传统治疗方法是:渗液较少时, 拆除部分缝线, 使用0.9%氯化钠溶液纱条或凡士林纱条引流, 每天换药1 次;渗液较多时,敞开伤口换药,凡士林纱布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氯化钠溶液纱布外敷, 待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再行Ⅱ期缝合[8]。此种方法导致切口愈合慢,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近年来,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9-10]。负压引流的主要优点有:(1)使渗液及液化的脂肪组织及时而充分的引出,减轻炎症反应;(2)保持切口创面清洁干燥,为切口愈合提供适宜的环境;(3)负压吸引有助于降低切口内压力,减轻组织水肿,从而利于组织血液灌注;(4)负压可减少皮下死腔的形成,利于切口愈合。本科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可控式负压引流技术来防治切口脂肪液化,即将皮下引流管置于皮下,两端经切口旁引出后一端由自带管塞封闭,一端接负压吸引器持续引流。由于皮下液化脂肪组织及渗液的及时引出,有效地降低切口内压力,故本组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明显缩短,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一般引流管在4~5 d即可拔除,可避免切口下窦道形成。

    负压引流在应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引流管堵塞,致使引流不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治疗失败[11]。既往放置负压引流,为保持引流管通畅,需将引流管顶端拉出切口或使用注射器冲洗引流管,不仅增加工作量还会影响切口顶端的愈合。笔者将引流管两端同时引出,通过间断开放管塞,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有效地避免了皮下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更有利于切口的整体愈合。本组病例有2例患者在第4天发生引流管堵塞,1例使用注射器冲洗后引流正常,1例合并慢性咳嗽,拔除引流管后出现切口裂开,给予清创缝合后,顺利愈合。

    总之,可控式负压引流技术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在临床应用中操作简便,可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可有效地预防腹部切口术后延迟愈合。

    [参考文献]

    [1] 韩广森,谢建国,李智,等. 改良全层缝合在腹盆部手术中的应用[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8,20(9):612-613.

    [2] 苏明宝. 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疗体会[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 19(3):144.

    [3] 黄家驷. 外科学[M]. 6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00.

    [4] 刘宝存.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J]. 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6,15(5):390.

    [5] 章安庆. 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 腹部外科,2004,17(5):300.

    [6]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8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