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1期
编号:12362044
74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穿刺病理分期相关性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穿病理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肝炎患者74例肝穿刺标本和血清学纤维化指标PⅢP、Ⅳ-C、HA、LN的资料。 结果 74例患者血清PⅢP、Ⅳ-C、HA、LN与病理分期、分级呈良好的正相关,且与病理分期的正相关关系较分级明显。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学纤维化不同分期、不同分级间与HA、LN、PⅢP、Ⅳ-C四项血清纤维化指标关系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其值有逐渐升高的趋向,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 四项肝纤维化检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的发展,预测肝硬化,结合肝穿刺等其他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血清学指标;肝穿病理分期;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相关性;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97-02
, http://www.100md.com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最重要的组织学改变之一,纤维增生伴发于肝细胞坏死与脱落并随小叶结构的变形、扭曲而渐增重,最终进展为肝硬变,及早诊断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肝炎患者的预后[1-3]。本文通过分析本院74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与肝穿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认识,为临床上早期诊断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消化科确诊的慢性肝炎患者74例,其中,男37例,女37例,年龄60~75岁,平均66.5岁,均进行肝组织学病理活检。所有慢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

    1.2方法

    (1)患者空腹取血,分离血清,-30℃保存待检。血清学指标检测项目主要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Ⅳ-C)、层粘素(LN),以下简称肝纤维化4项。具体测定方法[5-6]:PⅢP采用放射免疫(RIA)法,Ⅳ-C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或RIA法。HA采用RIA法,LN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查均在肝穿刺检查前后3 d内完成。(2)肝穿刺活体病理学检查。采血当日行肝穿刺检查,病理切片按现行1995年方案进行分期,对肝纤维化也按程度分为S0~S4期,说明在肝炎慢性过程中肝脏损害的阶段(分期)。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慢性肝炎病理分级与分期比较

    结果显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分级与分期基本一致,经χ2检验Pearson Chi-Sqare=31.037,P < 0.01,提示分级和分期显著相关。见表1。

    2.2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理分期的关系

    血清学指标与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PⅢP、Ⅳ-C、HA、LN与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0.487、0.672、0.569,P < 0.001),提示四项指标均与病理分期呈良好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均为HA > LN > PⅢP > Ⅳ-C,说明肝内炎症活动加重,肝脏损害严重,其相应地血清学指标水平也增高。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学纤维化不同分期间与HA、LN、PⅢP、Ⅳ-C四项血清纤维化指标关系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学界一直认为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金标准使用,但因其取材局限且有创伤,不便常规随访及动态观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血清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肝纤维化有一定诊断价值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5-7]。

    Ⅳ-C主要存在于Disse腔及汇管小血管周围,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在细胞黏附、分化和基因表达中发挥作用。肝纤维化时Ⅳ-C沉积增加,可反映肝基底膜胶原的变化。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主要包括细胞外基质(ECM) 成分及其裂解物、代谢相关的酶等,这些指标对于肝纤维化合成、降解作用至关重要。肝组织内ECM异常沉积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病理特征,各种ECM及代谢产物的血清学检测对诊断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ECM主要成分为PⅢP、Ⅳ-C、HA、LN,HA主要由肝内间质细胞合成,肝纤维化时HA合成增加,降解减少,血清水平升高[8-10]。
, http://www.100md.com
    PⅢP为Ⅲ型胶原前体,肝纤维化时,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于肝窦、内皮、肝细胞等ECM合成细胞,增加Ⅲ型胶原的合成。LN是一种非胶原蛋白,由内皮细胞及储脂肪细胞等合成,在肝纤维化时大量沉积于肝窦内皮细胞间隙,水平升高[11-13]。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PⅢP、Ⅳ-C、HA、LN与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0.487、0.672、0.569,P < 0.001),提示四项指标均与病理分期呈良好的正相关。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学纤维化不同分期间与HA、LN、PⅢP、Ⅳ-C四项血清纤维化指标关系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其值有逐渐升高的趋向,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提示这些指标均是判断肝纤维化的较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全部升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意义,但四项指标全部正常,也不能排除有肝纤维化或肝脏炎症的可能。综上所述,笔者建议以血清学标志为基础结合肝穿刺等其他检测,作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吴丽萍,杜瑞清,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血小板计数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3):226-228., 百拇医药(周青 黄启强 黄丽庆)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