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14期
编号:13164433
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生物学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5日 牛雯颖 张玉昆 武爽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膜生物学变化探讨气滞血瘀证在红细胞膜上的生物学差异。 方法 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气滞血瘀组,每组10只。采用声光电等复合刺激对气滞血瘀组连续造模15 d后,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红细胞膜组分相关指标。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气滞血瘀组大鼠体重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APTT降低极显著(P < 0.01);PT、FIB和TT无显著变化;Na+-K+-ATP酶活力及SOD活力均显著降低(P < 0.01,P < 0.05);唾液酸含量显著降低(P < 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 < 0.05)。 结论 气滞血瘀模型中红细胞膜上Na+-K+-ATP酶及SOD酶活力降低,并且唾液酸含量降低,但是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变形性等未发生显著变化,但都有相应的趋势出现,可能是本实验中刺激强度较大但刺激时间略短造成的,也有可能和APTT等凝血机制有关,此模型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气滞血瘀;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膜;生物学差异;血瘀证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006-03

    血瘀证是许多复杂性重大疾病过程中的常见证候,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医药工作者就开始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有关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更加活跃[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