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679996
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作为肿瘤全身热化疗麻醉前用药的比较(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30期
     [摘要] 目的 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作为肿瘤全身热化疗术前用药对心率、术后72 h内谵妄发生率等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拟行肿瘤全身热化疗的中青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g,术中根据出汗情况决定是否追加药物;B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术中根据出汗情况决定是否追加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升至41.8℃的时间,升温至39、41.8℃及复温至39℃时的心率,记录术后72 h内谵妄发生率。 结果 A组患者升温期均出汗明显,影响升温速度,静脉追加东莨菪碱0.3 mg。B组患者升温期不出汗或者轻微出汗,不影响升温速度,均不需要追加药物。两组患者升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温至39、41.8℃时,A组患者心率明显较B组快(P<0.01)。A组中有14例(占46.7%)患者术后72 h内发生谵妄,明显多于B组(4例,占13.3%)(P<0.01)。 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一次肌内注射1 mg时,即能达到东莨菪碱2次用药(每次0.3 mg)的效能,并且能够减缓升温期及恒温期的心率,减少术后72 h内谵妄的发生率, 更适合应用于肿瘤全身热化疗患者。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全身热疗;心率;谵妄

    [中图分类号] R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087-03

    盐酸戊乙奎醚是一种新型的长效抗胆碱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M1和M3受体,对分布于心脏和神经突触前膜的M2受体无明显作用,因而无传统抗胆碱药所具有的增快心率的作用,且能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1],近年被广泛应用于麻醉前用药、有机磷中毒、抗休克等领域,但在肿瘤热化疗中的应用较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作为肿瘤全身热化疗术麻醉前用药的有效性、剂量及相关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肿瘤全身热化疗的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年龄35~60岁,ASA分级Ⅱ~Ⅲ级,按照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5±11.3)岁,平均体重(52.6±16.5)kg。B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3±9.8)岁,平均体重(51.7±17.8)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条件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需常规行各种检查并基本符合肿瘤全身热化疗全国协作组拟订的入组条件:ECOG评分0~2分;无严重或未控器质性疾病;肺通气功能测试≥60%;心功能测定≥59%;肝、肾功能正常(除外肿瘤本身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无颅内肿瘤、脑水肿、新近脑血管病变;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100×109/L,白细胞≥3.5×109/L;凝血机制正常,无出血倾向;体表无开放性创面;患者无青光眼等禁忌证。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全麻要求进行术前准备。A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g,升温过程中如出汗明显时,静脉追加东莨菪碱0.3 mg。B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商品名:长托宁)1 mg,升温过程中观察患者出汗情况,决定是否追加药物。患者入室后,建立两条通畅的静脉通道,常规行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在体表安装心电监护导联电极及血氧饱和度探头。安装体表、体内测温传感器,留置导尿管。面罩吸氧5 min,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诱导:咪唑安定1~2 mg,芬太尼1~2 μg/kg,维库溴铵0.07~0.15 mg/ kg,异丙酚0.5~1.5 mg/kg,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潮气量7~10 ml/kg(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值调整),呼吸(R)12~14/min。以七氟醚、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采用深圳一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T-space-Ⅰ型热疗机进行治疗,待患者食管内温度升至41.8℃时,系统自动调节加热器输出功率,使人体核心温度保持在41.8℃,并维持1 h(恒温期),恒温期结束后停止加热,开舱,让患者体温自然下降。麻醉和热疗过程中常规监测心电图、静脉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

    1.4 临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升温期出汗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体温升至41.8℃的时间;入室后、升温至39、41.8℃及复温至39℃时心率;术后72 h内谵妄发生率。谵妄的判定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的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A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g,升温期均出汗明显,影响升温速度,静脉追加东莨菪碱0.3 mg。B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升温期不出汗或者轻微出汗,不影响升温速度,均不需要追加药物。A组患者升温时间为(185.4±38.5)min,B组患者升温时间为(190.1±37.2)min,两组患者升温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不同时间心率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室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升温至39、41.8℃时,A组患者心率均明显较B组快(P<0.01);复温至39℃时,两组患者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
    王海青 马登明 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作为肿瘤全身热化疗术前用药对心率、术后72h内谵妄发生率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肿瘤全身热化疗的中青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 mg,术中根据出汗情况决定是否追加药物;B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术中根据出汗情况决定是否追加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升至41.8℃的时间,升温至39、41.8℃及复温至39℃时的心率,记录术后72h内谵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升温期均出汗明显,影响升温速度,静脉追加东莨菪碱0.3 mg。B组患者升温期不出汗或者轻微出汗,不影响升温速度,均不需要追加药物。两组患者升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温至39、41.8℃时,A组患者心率明显较B组快(P0.01)。A组中有14例(占46.7%)患者术后72h内发生谵妄,明显多于B组(4例,占13.3%)(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一次肌内注射1 mg时,即能达到东莨菪碱2次用药(每次0.3 mg)的效能,并且能够减缓升温期及恒温期的心率,减少术后72h内谵妄的发生率,更适合应用于肿瘤全身热化疗患者。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全身热疗 心率 谵妄+

    【分类号】R614

    盐酸戊乙奎醚是一种新型的长效抗胆碱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M1和M3受体,对分布于心脏和神经突触前膜的M2受体无明显作用,因而无传统抗胆碱药所具有的增快心率的作用,且能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1],近年被广泛应用于麻醉前用药、有机磷中毒、抗休克等领 (王海青 马登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