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7050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脑血流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局部脑血流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能状况量表(MMSE)、画钟表测验(CDT)、Fild物体记忆测验(FOM)评定两组认知功能;全部对象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采用感兴趣区(ROI)方法观察大脑各部位局部脑血流量(rCBF),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分与rCBF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组MMSE、CDT、F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小脑、脑干rCB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枕叶、基底节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MMSE评分与颞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472、0.358,P<0.05),CDT评分与额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349、0.451,P<0.05);FOM评分与颞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317、0.325,P<0.05)。 结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rCBF相关,可见相关区域rCBF减少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临床应及早干预。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脑血流量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a)-0012-03

    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群[1]。研究显示,慢性脑供血不足可能是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之一,长期脑供血不足状态可使脑组织发生慢性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发展为痴呆[2-3]。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检查评估其认知功能及脑局部血流情况,分析认知功能障碍与局部血流异常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诊断均符合李建章[4]提出的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患者有头重、头晕等自觉症状,有支持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如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等),无大脑局灶性损害特征,无血管性器质性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头晕、头痛等自觉症状,排除脑血管狭窄、闭塞者。全部30例患者中,男18,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63.5±2.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11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岁)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2.3±3.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认知功能检测 全部患者入组后均采用简易智能状况量表(MMSE)[5]、画钟表测验(CDT)[6]、Fild物体记忆测验(FOM)[7]评定认知功能。

    1.2.2 脑血流量检测 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首先以听眦线为基准行CT平扫,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然后行CT灌注扫描,采用优维显为对比剂(300 mg/ml)50 ml经手背静脉注射,同时行动态扫描(50 s),扫描参数为120 kV,80 mA,矩阵512×512,动态扫描数据输入GE ADW4.5工作站,得脑灌注参数图。取基底节层面、放射冠区层面、脑桥层面作为感兴趣区(ROI),手绘感兴趣,采用镜像方法测定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小脑、脑干、基底节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认知功能(MMSE、CDT、FOM)评分以及rCBF情况,并分析认知功能评分与rCBF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

    研究组MMSE、CDT、F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rCBF的比较

    研究组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小脑、脑干rCB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枕叶、基底节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与rCBF的关系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MMSE评分与颞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472、0.358,P<0.05),CDT评分与额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349、0.451,P<0.05);FOM评分与颞叶、顶叶rCBF呈正相关(r=0.317、0.325,P<0.05)。

    3 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8]。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2/3的中老年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群多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脑供血不足可能是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之一,长期脑供血不足状态可使脑组织发生慢性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导致认知功能下降[9]。本文研究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MMSE、CDT、F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有研究显示,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病理基础主要有脑部能量代谢障碍、蛋白合成异常、神经递质改变、蛋白损害、神经元缺陷等[10],因此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梗死的发生,早期发现脑供血不足并进行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晚期认知障碍有重要作用。 (杨鹤云)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