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8年第16期
编号:13297842
“火郁发之”法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16期
     《内经》中“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运气太过等引起的心气怫郁于内,治疗当“火郁发之”。唐·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后世医家刘完素认为,“发”就是“解表发汗,令其疏散”。对于“发之”法的理解及运用,后世医家有了更多的拓展。如李东垣认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脾胃之清气不升反降,久郁化火,故喜用风药发郁,创“升阳散火汤”治疗阴火郁于内证[12];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将喉痹的病因归结为“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并提出了放血法治疗喉痹的方法[13],均是对“发之”疗法的进一步拓展运用。张介宾在《类经》中对于“火郁发之”有了更深刻及更全面的阐释,其中记载道:“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14],他认为对于“火郁”证,只要是能起到因势利导,使得邪有出路作用的方法都叫“发”法。近现代医家更是在各个领域中将这一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提出“火郁是肿瘤进展的基础病机”,并提出温阳散火的治疗方法[15];在火针疗法带状疱疹治疗中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