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8年第36期
编号:13331660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冠心病猝死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36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死亡并接受尸检的病例资料60例,根据尸检结果及法医鉴定分为冠心病猝死组(20例,年龄28~72岁)、冠脉狭窄组(20例,年龄27~76岁)以及冠脉正常组(20例,年龄26~78岁)。纳入标准:①冠心病猝死组均为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狭窄程度≥Ⅲ级,因冠心病急性发作1 d内死亡;②冠脉狭窄组选取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狭窄程度≥Ⅲ级,死亡原因为非冠心病导致的案例;③正常冠脉组选取冠脉无明显狭窄病变的死亡病例。排除标准:①冠脉正常组冠心病、心力功能不全等心源性疾病;②过敏性疾病;③治疗吗啡过量以及毒品中毒等药物干扰因素。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均已征得研究对象家属的书面同意。

    1.2标本收集

    实验标本包括尸检所提取的心肌组织与右心血。所有的入选案例均需在患者死后6 h内将尸体冷冻保存,并且在3 d内进行尸检。冠心病猝死组患者行尸检时提取200 mg缺血损伤部位的心肌组织,同时取右心血10 ml;冠脉狭窄组患者行尸检时提取200 mg狭窄冠脉支配血流范围内心肌组织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