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9年第6期
编号:13321911
白细胞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6期
     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了白细胞计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机制的研究[6],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24 h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结果表明在症状重(NIHSS评分较高)、结局差(mRS评分>2分)、住院时长更长(>8 d)的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在神经功能恶化的前后均有升高的表现,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不良预后成正相关。但升高幅度并不高,考虑与纳入的研究对象全部为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基数较高相关。

    在具体到中性粒细胞对急性脑梗死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机制包括如下内容。①激活、聚集与黏附:中性粒细胞会在6~24 h内向损伤部位血管迁徙,通过在缺血局部释放酸性磷酸酶和活性氧等[7]蛋白水解酶等破坏血脑屏障,造成脑水肿、加重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和增加再次梗死风险;②参与血栓形成[8]:中性粒细胞通过导致血小板聚集、释放蛋白酶、产生组织因子等启动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③中性粒细胞参与动脉斑块的形成与破裂。

    由此推测下调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降低再灌注后梗死部位的面积[9]。但在动物实验中,抗中性粒细胞治疗并未在急性脑梗死预后中取得良好效果[10]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