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9年第29期
编号:13445395
视频眼震检查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9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即“耳石症”。此疾病是诱发自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改变、以短暂性眩晕反复出现以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症状的一类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1]。本病发病率高,曾有报道显示,在年发病率上,BPPV可达0.64%[2],在总临床眩晕类患者中的占比为25%,在总周围性眩晕患者中占比达60%,此病发病多集中在50~70岁[3],儿童少见[4]。临床上特发性居多,同时此病还会因头部外伤、手术、前庭神经炎、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症、突发性聋等而继发,治疗主要方法为手法复位[5-6]。

    双侧半规管均存在发生BPPV的可能性,且两侧或同侧的2个或超过2个的半规管存在同时患BPPV的可能性。在特定的变位试验中,各类型BPPV会存在不同的眼震特征,因此,现今临床领域依然通过由变位试验诱发的特征性眼震完成BPPV的定侧与定位判断,是该病治疗的前提和基础部分[7]。以往在定位诊断与复位BPPV方面均以医生裸眼观察到的眼震为基础,有时不易辨别旋转性眼震的方向,同时往往无法观测一些微小眼震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