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203
编号:13514883
初中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203
     综上所述,流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因此需格外注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等.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1):11-20.

    [2]叶枝,柴晓运,郭海英,等.流动性、教育安置方式和心理弹性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5):595-604.

    [3]胡潇林,李晓燕,郭海英,等.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潜在类别及内外化问题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507-511.

    [4]張光珍,王娟娟,梁宗保,等.初中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弹性的相互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531-535.

    [5]张菁宸,黎燕斌,张玉麟,等.对立违抗症状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1035-1039.

    [6]管晓琴,朱伟,王望峥.高职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危机脆弱性的关系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7,29(4):376-378.

    [7]赵政.心理弹性对医学专科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中介作用及其教育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2):241-244.

    [8]张文燕,王福忠,谢晓军.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17-518.

    [9]陈亚飞,周艳,莫天成,等.新入职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 32(4):246-250.

    [10]陈露露,廖位彬,冯琰,等.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J].校园心理,2016,14(1):59-61.

    [11]冯喜珍,张璐,邵红红.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6):573-575.

    [12]李剑,庄妍.新护士转型冲击与心理困扰及心理弹性关系模型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4):4917-4920.

    [13]李奕慧,刘小珍.中学生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湘南学院学报,2016,37(4):103-107.

    [14]李晓燕,张兴利,施建农.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1):114-119.

    [15]罗河兰.初中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1-42.

    (收稿日期:2019-06-05 本文编辑:闫 佩), 百拇医药(何玉敏 陈惠玲)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