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发作性疾病 > 癫痫(羊痫风)
编号:13759009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4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方法对736例脑卒中患者中52例继发癫痫的患者的卒中部位,发作类型、性质、时间、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71%(52/736),早发性癫痫654%(34/52),在早发性癫痫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蛛网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迟发性癫痫18例346%(18/52),在迟发性癫痫中,脑梗死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皮质病变高于皮质下病变。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以皮质病灶多见。早发癫痫治疗效果好,迟发癫痫治疗效果相对差。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临床分析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卒中后癫痫常加重病情,使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升高。为了解脑卒中与癫痫关系,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经CT/MRI证实的脑卒中736例中继发癫痫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36例脑卒中患者中男421例,女315例,年龄27~80岁,平均596岁。52例卒中后癫痫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0~80岁,平均656岁。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脑出血231例,脑梗死459例。

    12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经颅脑CT/MRI诊断[1]。脑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标准是首次卒中后即刻住院期间到出院随访期≥2次癫痫发作,除外其他任何原因所致,既往无癫痫病史。癫痫分类据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1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上癫痫发作分类。卒中后2周内出现的癫痫发作称早发性癫痫;2周以上发作称迟发性癫痫。

    13研究方法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发作类型、部位、时间的相互关系及脑电图检查、治疗、预后等情况。
, 百拇医药
    14统计学处理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点(1)发生率及癫痫发作时间:随访736例脑卒中病例中,52例继发癫痫,发生率71%,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继发癫痫6例,发生率130%;脑出血231例,继发癫痫15例,发生率65%;脑梗死459例,继发癫痫31例,发生率68%。本组早发性癫痫34例,其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3例;晚发癫痫18例。(2)癫痫发作类型:本组52例患者单纯部分性发作28例,全身强直-痉挛发作20例,部分发作至全身强直痉挛发作4例。(3)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虽然脑卒中发生部位以内囊、基底节多见。但卒中后癫痫发生率高者以皮质病变为主,皮质下发生率相对较低。本组52例患者除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病灶位于皮质下13例患者外,33例病灶均位于皮质,其中额叶17例,颞叶9例,顶叶4例,颞顶叶3例。(4)脑电图检查:52例均行脑电图检查,14例正常,38例异常。表现为棘慢波和尖棘波。
, 百拇医药
    22治疗及预后对早发性癫痫发作≤2次,予苯巴比妥钠和/或地西泮控制症状,后口服丙戊酸钠,大多不需长期抗癫痫治疗。迟发性癫痫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维持治疗,大多控制较好,3例反复发作者加托吡酯长期维持治疗。

    3讨论

    随着我国脑血管发病率的上升,卒中后癫痫患者也不断增多,解学礼[2]报道脑卒中后癫痫总发病率在5%~15%之间。本组卒中后癫痫发病率为71%,与文献报道一致。Lancman等[3]认为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与病灶位于皮层和皮层下有关。本组资料显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635%(33/52),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365%(1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皮质是神经元胞体密集区,胞体代谢旺盛,对缺血缺氧敏感,卒中后其代谢障碍发生快而重,但深部白质耐受强,故皮质病变更易发生癫痫。本研究提示早发性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迟发性癫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期后单药治疗,控制效果好,多在3~6个月减停,而迟发性癫痫发作可能的机制:卒中后逐渐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及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卒中囊的机械刺激,则药物维持时间长,反复发作者甚至需联合用药,据发作表现和随访结果再进一步确定何时停药[4~6]。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0

    [2]解学礼.癫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7-299

    [3]Lancman ME,Golimstok A, Norscini J,et al.Risks factors for developing seizures after a stroke[J].Epilepsia,1993,34(1):141-143

    [4]刘建梅,赵利红.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5):775-779

    [5]庞红霞,杨世春,欧汝奋,等.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发抑郁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5-7

    [6]田洋,李卓明,范小艳,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配合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后半侧空间忽略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84-186

    【收稿日期】2011-10-18, http://www.100md.com(马齐芳)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发作性疾病 > 癫痫(羊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