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7
编号:13745603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肌力变化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7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产后盆底肌肌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5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其中选择阴道分娩(79例)和剖宫产分娩(71例)的产妇盆底肌力的变化情况,分别于产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产后3个月和6个月剖宫产分娩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程度均优于阴道分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且剖宫产分娩更利于产妇盆底功能的早期恢复,但并不应以此作为剖宫产的选择原因及手术指征,在临床中应通过妊娠期和产褥早期坚持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来提高盆底肌力的恢复程度,并逐步探寻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盆底肌力; 阴道分娩; 选择性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 R7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7—0117—02
, 百拇医药
    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在这一阶段身体的各相关组织器官随之产生变化。分娩过程中常对盆底肌肉组织造成影响,使其弹性减弱,甚至发生盆底肌纤维的部分撕裂,使其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产后女性的健康[1]。为了探讨产后盆底肌力变化情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5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其中选择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盆底肌力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变化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资料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50例产妇,年龄21~34岁,孕龄36~41周,胎儿体重3100~4200 g,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单胎。无妊高征、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疾病。根据产程进展、产妇及胎儿各方面情况分别选择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其中阴道分娩的产妇79例,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71例,设为剖宫产分娩组。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孕周以及新生儿体重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对两组产妇分别于产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检查,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情况。

    1.3 评分标准

    采用Oxford肌力(modified oxford scale)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为0~5分。毫无收缩力计为0分;仅存在抽动计为1分;具有微弱的收缩力,但无压迫或内收上提的感觉计为2分;存在轻度压迫及内收上提的感觉计为3分;具有明显阻力计为4分;具有强力的收缩计为5分[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百拇医药     2 结果

    Oxford评分显示,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阴道分娩组≤3分者分别为48例、38例,>3分者分别为31例、41例;剖宫产分娩组≤3分者分别为29例、13例,>3分者分别为42例、58例。剖宫产分娩组盆底肌力恢复程度优于阴道分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女性骨盆是支持躯干并保护盆腔各重要脏器的器官,也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由不同的骨骼、关节及韧带组成。妊娠期女性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在发生着变化,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在此时期发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逐渐丰富,组织变得柔软[2]。分娩时,阴道及盆底肌肉均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此时极易发生肌肉损伤。一方面,会阴体虽然能承受一定压力,若保护不当,易造成裂伤;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牵张,盆底肌肉及其筋膜弹性减弱,常可造成韧带的损伤甚至盆底肌纤维的撕裂,致使盆底肌张力强度下降,肌肉收缩能力差,严重者造成尿失禁和子宫脱垂。
, 百拇医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女性的妊娠、分娩、相关的预防保健及产后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恢复引起了医学界学者的关注。为了探讨分娩方式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有研究显示,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更为明显[3]。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当胎头通过骨性产道和软产道时可对盆底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压迫和牵拉,过度的牵张力使肌纤维遭到破坏,进而造成功能损害。分娩时易造成肛提肌结构的破坏,此过程中对肛提肌产生了巨大牵拉和剪切力,使肛提肌难以承受则引起损伤,对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产程的进展,对盆底神经和肌肉的压迫及牵拉也逐渐加重,胎头仰伸时,耻尾肌和邻近神经肌肉软组织因受到高强度的压迫及牵张,可造成严重损伤,同时还将破坏邻近的筋膜;胎头着冠时,会阴体极度扩张,邻近的神经也可能受到破坏。此外,在分娩过程中常常由于胎位异常、巨大儿等情况造成第二产程延长,此时不仅会引发胎儿宫内窘迫,还会因对盆底肌肉和神经长时间、持续的压迫和牵拉而加重对其的损害程度,因远远超出正常生理性改变所能承受的范围,而造成盆底组织结构的永久性损伤[4];如必须以器械助产,则不仅会对新生儿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使产妇盆底肌肉及神经组织的损伤程度进一步加剧。而剖宫产手术由于对盆底肌肉和神经不存在长时间、持续性的压迫及牵张,也就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对盆底肌的损伤机会和损害程度,从而有利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早期恢复。
, 百拇医药
    本研究对150例分别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早期盆底肌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剖宫产分娩组盆底肌力恢复程度3个月和6个月均优于阴道分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剖宫产分娩确可减少对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更利于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恢复。但临床研究中也有观点认为,远期观察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的保护作用有限,并不能绝对降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5—6],而选择性剖宫产所引发的并发症却往往给产妇带来更多、更严重的伤害。本研究仅限于对产后早期(3个月及6个月)盆底肌力的观察,对于远期效果并未做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也并不认为采取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是解决盆底肌力减低的最佳方法,而研究中发现,产褥期如能坚持做产后健身操,则对盆底肌力的恢复有着直接和重大的帮助。此外,若能于妊娠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提高盆底肌肉的张力,则可在分娩过程中降低肌肉损伤的风险,维持盆底肌肉功能。

    总之,尽管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且早期恢复不如剖宫产效果明显,但应通过妊娠期和产褥早期坚持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来提高盆底肌力的恢复程度,并逐步探寻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产后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提高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

    [2] Laycock J,Haslam J.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pain[M].London:Springer—Vartag,2002:45—49.

    [3] Mc Kinnie V,Swift S E,Wang W,et al.The effect of pregnancy and mode of delivery on 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and fecal incontinence[J].Am J Obstet Gynecol,2005,193(2):512—517.

    [4]宋岩峰.妊娠分娩与盆底结构损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478.

    [5] Dietz H P.Pelvie floor trauma following vagian delivery[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6,18(7):528—537.

    [6]柏青,李寅.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47.

    (收稿日期:2012—06—11) (编辑:何玉勤), 百拇医药(杨曼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