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16期
编号:13047356
不同剂量奥美拉唑用于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中不同剂量奥美拉唑对应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加快止血速度,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不同剂量; 临床治疗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06-03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急症,呕血、黑便、面色苍白及心率加快等均属于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在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引起患者失血性休克,严重的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随着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对于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多采用抑酸药物实施治疗,其中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用的就是奥美拉唑,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就不同剂量奥美拉唑对其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治疗。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4~72岁,平均(53.6±6.7)岁;出血量500~1300 ml、平均(893.7±70.5)ml。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33~75岁、平均(53.7±6.4)岁;出血量500~1200 ml、平均(885.8±71.1)ml。所有患者经病史询问、体征检查及临床内镜检查等,确诊为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1.2 方法

    一般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后保证绝对卧位休息,呼吸道畅通,及时进行吸氧治疗,做好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补液和补充血容量等。对于明确病因的患者做好原发疾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6278)进行治疗[2]。

    对照组:将40 mg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在药物溶解后进行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20~30 min,此后每12小时用药1次,连续治疗72 h[3]。

    观察组:将80 mg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在药物溶解后进行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20~30 min,此后每12小时用药1次,连续治疗72 h[4]。

    治疗期间做好患者的常规护理工作,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有:(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止血时间;(4)再出血率。

    患者的治疗效果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的内容,将治疗效果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呕血、黑便等典型症状全部消失,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正常,呕吐物或粪便潜血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呕血、黑便等典型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心率等指标改善明显,呕吐物或粪便潜血阴性;无效:患者临床典型症状、血压、心率无改变,呕吐物或粪便潜血阳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头痛1例、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对照组出现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止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为(20.6±1.4)h;对照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为(25.4±2.3)h,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发生再出血1例,所占比例为2.2%,对照组发生再出血9例,所占比例为20.0%;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在急症中较为常见,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常见的主要有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上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及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症等。此外,患者存在的凝血机制障碍、肝肾功能障碍及结缔组织病变等都有可能会引起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该病随着出血量的增加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严重的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对于确诊的患者应及时做好止血治疗,但是由于胃内有胃酸存在,酸性条件会影响到实际的止血效果,因而在止血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抑酸治疗[6]。, http://www.100md.com(曾志强)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