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6期
编号:13181328
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医改实施(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6期
     “新医改方案公布后,如何发挥医生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医生是新医改的实施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医生的作用,会给新医改增加难度。这是因为医改之结果最终要体现在医患关系中,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以及医改的主体,他们提供的质量好坏,不但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影响着医改的顺利实施。”2012年3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教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就如何推动医改实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今年“两会”,孙建方教授的多项提案都和临床一线的医生有关。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建方教授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我国皮肤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对皮肤组织病理诊断有极高的造诣,不仅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抢救过多种重危皮肤病患者,而且擅长皮肤肿瘤的诊断,他领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研究室,是国内最大的皮肤病理医师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在国际上首报了儿童特发性真皮弹力纤维溶解、黑皮白点病、肢端角化症3种皮肤病。
, http://www.100md.com
    果然,采访伊始,孙建方教授就给记者算了一笔与“临床一线医生”相关的账:“一个三甲医院的医生目前大多是博士毕业,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五年的本科学习、六年的博士培养,此后还需要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共要10几年的时间,所以医生的培养有长周期、高成本的特点,可以说医生是集高学历、高风险、高智力、高体力为一体的一种工作。由此可见,医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周期之长,在社会各专业中是无出其右的。因此,让医生获得较高的收入合情合理。在多数国家,医生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在社会各阶层中收入居上,为当地公务员的5到10倍。而目前在我国,如上所述,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收入更与他们的付出和投入不成比例,比不上IT、金融以及一些垄断行业和公务员。”

    针对这种现状,孙建方教授说:“新医改方案承诺加大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投入,建立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而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还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提高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加以解决;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也应能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人员经费和建设经费。但是,仅有此是不够的,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明确: 第一,考虑到医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周期长,医生的工作是高学历、高智力、高风险为一体的一种工作, 在医生的评价中应考虑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三方面。结合技术等级、从业年限及服务质量等建立医生工资报酬标准,使其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应有的收入水平。第二,改革医院的内部分配机制,对重要医疗技术岗位等,探索法人治理制度下的年薪制,同时拉大分配档次,向高端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打破事实存在的大锅饭和‘多收多得’。”
, 百拇医药
    孙建方教授认为:医改的大幕已经拉开,要让一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珍惜名誉,须让该行业的从业者看到足够的长期回报——惟有如此,才能发挥医生对医改的积极性,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

    促进医师多点执业顺利实施

    据记者了解:2009年,孙建方教授曾在提案中建议把医生从单位人转化成社会人;2010年,我国即出台了医生的多点执业。不过,时至今日,多点执业进展得却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医生多点执业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实施起来的阻力不容忽视,首要的阻力来自于医生所在的大医院。医生目前所属医院对多点执业的态度,将成为这一改革措施能否推开的关键。”孙建方教授对记者说,“医生凭手艺治病救人,应是社会人,而不应该是医院的私有财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新提法,曾引发代表委员热议。推进医生多点执业的好处是可以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生到基层去,实际上是送医送药上门,更便捷地为百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关键是找名医名院难。通过人才流动,通过多点执业,可以部分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大医院管理者认为医生是单位的人,而不是社会人,认为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院方承担了医生全日制工作应该交纳的社会保险、工资和其他福利,为医生们的科研、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医生就应该全心全意为该院服务,而不应有过多杂念。”
, http://www.100md.com
    孙建方教授告诉记者,随着医院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技术已成为主要因素,多点执业对大医院的冲击显而易见。另外,出去执业的医生都是医院骨干,平时很忙,一旦出去,发生突发事件怎么办?况且,即使在没有多点执业试点前,大医院名医各地“走穴”的现象就普遍存在,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很多医生宁愿暗地里“走穴”,也不愿正大光明地进行注册。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医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本院医生多点执业;另一方面,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也是医生们担心的焦点。

    “多点执业在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同时,医生和所在医院之间的博弈,第一执业点和第二、第三执业点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责任划分,多点执业带来的医疗责任风险等诸多难题应该同步解决。因此,建议首先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的风险处理办法,厘清不同聘用机构的责任应该如何分割。此外,建立‘第二、第三执业点给第一执业点的合理补偿机制’,基于合理补偿配套政策上的多点执业, 执行起来可能更顺利一些。”孙建方教授希望以此抛砖引玉,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的顺利实施。
, 百拇医药
    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这句话出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采访过程中,孙建方教授多次提到这句话,并对记者说:“它深刻阐明了这次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因为‘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价值所在。”

    关于目前在新医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孙建方教授认为主要有公立医院改革缺乏清晰的思路和顶层设计,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体现不足,“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难以突破,公立医院过度扩张加剧了看病贵,医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得到落实等六点。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缺乏清晰的思路和顶层设计,孙建方教授认为,从三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来看,无论是医院付费制度改革、保障制度改革、“药品零差率”等,都只是在操作层面上探求改革的路径,而对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模式,指导性、约束性的指标等顶层设计非常缺乏,或者说没有清晰的思路。各公立医院的院长们都急迫等待宏观改革方案和路径的落定。有人形象地反映:“公立医院改革让每个医院自己试,医院和政府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弄的不好,必定是群众‘骂娘’,院长‘下岗’,很多医院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是“目标不明,动力不足”,这也是目前大家对公立医院改革持观望态度的根本原因。

    关于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体现不足,孙建方教授认为,首先是面向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低于实际服务成本。其次政府投入难以保证及时到,虽然有关文件明确了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政策,但很多市县区卫生局的账都在财政局,仅由卫生局对各级财政投入进行检查,难以督促卫生投入及时到位。第三,即使政府非常有限的投入,也大多投向了城市的大医院,导致医疗资源配置过度集中化,一些享有政府较多投入的医院打着“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旗号,增设特需门诊、VIP病房和高级病房,增加特需检查和治疗项目,一些医院的特需服务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医改方案规定的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的要求,偏离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百拇医药(何 晓)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