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95420
中药安全与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期
     三是研究模式和方法将从常规毒理学向“病证毒理学”转变。不同体质和病证(或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及其差异规律,科学地认知和精准评价中药毒性的相对性、易感性及可控性。“病证毒理学”对中药特异质毒性评价与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中药质量安全性保证将从化学评控为主向化学和生物评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针对高风险的中药,如临床有肝毒性、肾毒性、心脏毒性等中药,以及中药注射剂,应加快探索建立以生物毒价、生物标志物和生物效应表达谱等为基础的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与整合控制方法和标准,以保障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对外源性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制定严格的控制标准,亦是不可或缺的。

    五是中药安全性风险防控将从“碎片化”研究向“临床监测一科学评价一风险防控”一体化管理转变。针对当前中药安全性评控领域存在的研究片段式、碎片化、难转化等现象,以及中药安全风险信号难关联、难共享、难整合等问题.亟需建立“临床监测一科学评价一风险防控”一体化系统响应机制和措施,构建中药肝毒性、肾毒性等专业化的全国性药源性损害研究协作网络,尽快摸清我国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家底”及动态变化,加紧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中药特点的药源性损害评价标准和方法,系统地评价重点中药品种的风险获益比,实时发布权威的中药安全性数据和风险处置对策,助力政府主管部门更加科学、积极、主动地应对中药安全性突发事件,避免社会各界对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误导和误判,从而避免对中医药事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打击。
, http://www.100md.com
    三、推动中药安全与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中国医药科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中自我革新的基因。中医药的革新从专业内部开始更为高效,您曾谈到中医药人应该充当舵手,有决心、勇气和策略去推进中医药的自我革新,对中药安全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使中医药惠及全球。请问您团队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什么工作?

    肖小河:综观当前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从品种看,涉及中药注射剂是最多的;从靶器官损伤来看,涉及肝损伤是最多的之一。为此,我们团队以药源性肝损伤为代表,开创性、建设性地开展了中药临床安全性系统研究“四部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创建药源性肝损伤精准诊断方法和标准,有效地避免误诊和漏诊。

    为科学防控中药用药安全风险,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在有关方面支持下,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主持制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并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赢得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领衔制定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指导原则》,实现中药药源性肝损伤风险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控制。目前,受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 CIOMS)邀请,我们团队正在领衔《国际药物性肝损伤防控指南》传统药物部分的起草与制定工作。
, 百拇医药
    业内外专家认為,我们团队首创药源性肝损伤诊断“整合证据链法”,开创性制定中草药肝损伤评价指导原则,建立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性监测与风险控制技术体系,是以科学精神去发展中药,对于规范和加强中药的安全性监管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为中药安全性“正名”提供了上佳策略和手段。不放过一次风险,也不冤枉一个中药,相信中草药肝损伤的“冤假错案”从此可休矣。

    第二,基本摸清了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家底”,有效避免夸大或轻视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调查发现,中草药肝损伤约占我国全部药物性肝损伤的20% -30%。虽然中草药不是我国严重药物性肝损伤的首要原因,但中草药肝损伤涉及的中成药品种多且十分零散,绝大多数未有药物性肝损伤风险警示,个别品种的风险获益比仍不够明确,中药药物性肝损伤风险防控难度大。

    第三,创建病证毒理学评价模式和方法,有效解决传统“无毒”安全性评控难题。我们以临床真实世界为基础,病证结合模型为评价载体,建立了中草药病证毒理学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针对固有型毒性,建立基于证(病)一量一时一毒/效关系的治疗窗筛查与安全性评价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针对特异质毒性,建立基于代谢/免疫介导的易感人群筛查与安全性评价模式。固有型毒性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阶段通过常规毒理学实验大多可以被发现,而特异质型毒性具有隐匿性、偶发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往往到临床评价阶段才被发现,是当前药物上市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以及导致药物退市的主要原因,评价和预测药物特异质毒性是极具挑战的国际性难题。常规毒理学评价模式对传统“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近年来频发的传统“无毒”中药安全性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传统“无毒”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大多数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亟需建立基于真实世界、关联临床病证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以临床真实世界和病证(理)模型为基础的“病证毒理学”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对比刻画不同体质和病证(或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及其差异规律,科学地认知和精准评价中药毒性的相对性、易感性及可控性。“病证毒理学”对中药特异质毒性评价与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http://www.100md.com
    第四,创建中药安全性风险综合防控方案,“易感人群,易感物质,合理用药”三管齐下。以何首乌为例,我们建立了病一证一生物标志物筛查策略和方法,用以筛查中药(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易感人群,现已从分子和基因水平找到了何首乌免疫特异质肝损伤的易感人群;精准用药,包括有效降低中药(何首乌)肝损伤临床风险;精准评控,建立化学特征谱+风险物质+生物毒价评控模式和方法,提升何首乌、补骨脂等中药及制剂的质量安全性水平;主持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何首乌及其制剂安全用药指南》(草案)。

    概括起来,我们近几年工作的主要成效如下:促进了业内外人士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和科学的精神去认识中药安全性问题,创建了中草药肝损伤科学评价与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科学揭示了一些热点中药肝损伤的客观性及成因机制,推动了我国中药安全与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防控。, 百拇医药(费菲)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