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95628
PDCA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期
     [摘要]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 2017年12月急诊的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精神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找出事件危险度及可干预性措施条目,确定干预措施及实施方法。统计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实施PDCA管理后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共3件,发生率为0.02%,明显低于对照组(11件,0.09%),严重不良事件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士预检分诊,研究组中风险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高风险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急诊科护士对风险等级的评估能力与干预能力提高,评分准确性由96.99a-/o提高至98.99%,评分时间缩短为(9.89+2.04)mm,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列入提前干预措施人数4406例,约占总就诊人数的35.48%。结论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评估素养,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 2019) 01-169-04

    PDCA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能准确分析管理程序中的不安全因素,同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1]。通过PDCA,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患关系,同时还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精神科患者病情特殊,行为具有危险性,可能造成伤人等攻击性行为[2],因此,精神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精神科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对不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我院针对2016年1月- 2017年12月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相应研究,旨在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急诊护理应用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 2017年12月急诊的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6592例,女5843例,年龄21 - 50岁,平均为(35.3±4.9)岁;研究组男6549例,女5870例;年龄21 - 50岁,平均(35.5±5.0)岁。入组标准:(1)有肇事肇祸、擅自离院、自杀自伤的患者;(2)诊断为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躯体疾病转院的患者;(2)预检分诊转普通门诊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精神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就医指导、对症处理、办理手续,护送入院等。

    1.2.2 PDCA管理模式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联合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护理组长等组建PDCA循环管理团队,护士长担任组长,指导组员进行PDCA循环管理各个项目的实施,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2.1 计划(P)由于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患者发生狂躁、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时,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异常行动,缺乏自主意识而引發不良事件[3]。急诊患者病情重、急,而医护人员工作比较繁重,当患者过多时,看护及巡视工作不能到位,因此会忽略部分患者的情绪及行为改变,不能完全预防或及时阻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小组分析不良事件形成的各因素,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分析、讨论、总结,通过预检分诊时进行高风险项目风险评估,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给以对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加强急诊安全管理。

    1.2.2.2 实施(D)修订分诊登记表:在登记单背面增加目前病房在使用的风险评估表,包括肇事肇祸、自伤自杀、擅自离院[4]三项内容。(1)肇事肇祸评估:共分为6个条目,评分0-5级,数值越高代表暴力攻击风险越大,风险评估级别达到3级及以上者属于高风险患者[5]。(2)自杀自伤评估:共分为6个条目,评分1- 33分,数值越高代表患者自杀自伤的风险越高,总分1-5分为低风险,6-9分为中度风险,≥10分为高风险。(3)擅自离院评估:共分为5个条目,评分1 - 10分,数值越高代表患者擅自离院的风险越高,评分≤2分为低风险,3-4分为中风险,≥5分为高风险[6-7]。表格简单易操作,重点突出易评估,分诊护士可以通过三个表对就诊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并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另外,在原有的信息登记表中增加二次分诊一栏,便于患者在候诊期间病情变化护士需再次评估分诊。通过2周的时间对全体护士进行分诊登记表、风险评估的使用进行培训、考核。制定急诊高风险患者定位管理制度[8]、巡视制度,护士长、组长抓制度的落实,尤其是重点人群如新人职、执行力弱的人员;重点时间段如繁忙时间段、晚夜间、节假日等,科学排班,加强人力资源搭配;重点环节如外带检查、护送入院等,按照制度执行预检分诊、风险评估、定位管理,将患者安置在指定房间,留陪护看护,护士定时巡视,对潜在暴力倾向患者采取言语安慰、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保护性约束等办法,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加快急诊处置,督促医生对高风险患者尽快处置,减少在急诊滞留时间。根据精神科特点将就诊患者分为3级[9-10],I级患者:危及生命或重要器官功能的,如果不采取抢救措施,有致死残危险。如各种意识障碍、休克、心梗、药物中毒等严重躯体情况需要立即抢救患者。护士通知医生立即接诊。Ⅱ级患者:明确短时间内无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但需尽快处置的患者。如110/120送诊、有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的行为或风险(自杀风险评估表,评分≥6分、重性精神患者危险性行为评估表,评级为3-5级)、有明显的并发症或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护士通知医生在lOmin内接诊。Ⅲ级患者:无上述两种情况的其他急诊患者。护士通知医生在30min内接诊。, http://www.100md.com(丁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