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7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066419
一百年来,是什么令我们托付终身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日 《幸福家庭》2017年第3期
一百年来,是什么令我们托付终身
一百年来,是什么令我们托付终身

     说婚姻是件可量化的事情,听上去或许有些刺耳,然而,“择偶条件”却是任何历史时期都始终如一的存在——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但却从未缺席。

    民国时期:有文化、不裹脚、身家要清白

    “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这是《礼记》中关于婚姻的描述——结婚是为了家族,因此择偶时门当户对最重要,人们首先要考虑对方的阶级、财力和地位。对于婚姻的这个观念延续了数千年,直至清末民初时才有所解冻。

    1902年6月26日,天津法租界的街头,报童挥舞着创刊刚满10天的《大公报》向往来的女士先生兜售。这份以“开风气,启民智”为宗旨的报纸,在第七版刊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征婚广告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是天足;二是通晓中西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

    在当时,通过报纸杂志公开征婚被认为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行为,人们开始为了自己而非家族择偶。而这则广告中对于传统的门户只字未提,强调的是不裹小脚、知书达理。

    据统计,1902年至1937年,《大公报》共刊载了81则征婚广告。通过这些“豆腐块”可以发现:年龄是必然会交代的,同时,无论男女都愿意提及自己的教育程度,海外归来或受过中、高等教育都是加分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