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月经不调
编号:13628062
中医辩证施治月经不调的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7
     【摘 要】 目的:总结中医辩证施治月经不调的临床体会,以飨同道。方法:总结整理临床对于月经量多提前、月经量少提前、月经推后以及其他症状的临床辩证施治方法。结果:临床对于月经量多提前、月经量少提前、月经推后以及其他症状的月经不调给予中医辩证施治后所有患者月经周期有很大的改善。结论:中医理论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机制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错乱,临床应根据月经不调的具体症状辩证施治,灵活运用中草药。

    【关键词】 学术思想;经验;调经

    月经不调是女性的常见病症,我国传统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历史悠久,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多因素导致的病症,对其治疗主张辩证施治。本文就临床对于月经量多提前、月经量少提前、月经推后以及其他症状的月经不调的辩证施治方法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1 月经量多提前

    1)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血失调,冲脉不固肝不藏血故月经先期,量多,质稠夹血块,色深红,胸乳胁下或少腹胀痛。多以白芍柔肝养血,且又敛阴,柴胡、香附、苏梗以疏肝解郁,当归补血活血,使血归冲任,荆芥炭止血、疏肝通络,海螵蛸、血余炭以固冲止血,气郁多兼血瘀,且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故以益母草等以活血。肝郁常及脾,故以白术健脾,未病先防[1]。如胡**30岁,提前8~9天,量多,经前乳房胀,易发脾气。舌淡苔白脉弦;方:当归15g、白芍15g、柴胡9g、白术15g、茯苓9g、香附9g、丹皮9g、栀子9g、苏梗9g、煅牡蛎30g、甘草6g,服14剂后发脾气、乳房胀症状减轻。口干去苏梗加玄参9g继服14剂后月经期正常,量减少。2)肾中水火太旺,火太旺盛引起血热,水太旺盛则导致血多,致经血不止等。微清其热方药用清经散加减,熟地黄以养阴血,丹皮、地骨皮、赤芍清火,煅牡蛎、海螵蛸以固冲止血。如王**30岁,经期提前5~6天,量多时间长。脾气大,伴失眠。舌淡苔少脉细。伴血块肚子疼舌红苔白脉细数;方:生地15g、熟地15g、当归15g、赤芍15g、玄参15g、地骨皮9g、丹皮9g、柴胡9g、香附9g、首乌藤30g、合欢皮15g、元胡9g。服14剂后睡眠好转,月经周期正常。

    2 月经量少提前

    肾中火旺而阴水亏耗时生地、地骨皮相配清骨髓中热,则肾气自会正常,不会伤及胃气。再配以菟丝子、当归、白芍、阿胶、茯苓、麦冬等则可化生精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为转化。故常肝肾同补以注养冲脉。若肾元不足则常用杜仲、川断、以益肾元生精血。若属肝肾精血亏虚则熟地黄、山萸肉为君药,补肝肾,益精血[2]。如陈**月经量少肚子痛提前4~5天舌淡脉细,方:白术9g、熟地黄15g、香附9g、牡丹皮9g、栀子9g、肉苁蓉15g、白芍30g、柴胡9g、山药15g、牛膝9g、当归15g、黄芪15g,7剂后去肉苁蓉加菟丝子15g,14剂后去黄芪加益母草,21剂后月经正常。

    3 月经推后

    1)冲脉血虚,经少,闭经,则以养血调经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常用当归、白芍、阿胶、天麻、炒枣仁、熟地黄、柏子仁以养血,赤芍、丹参、鸡血藤以养血活血,使血达冲脉,胞宫有养。2)温经调经:摄生不慎,经期触凉,或先天胞宫寒冷,或有经少,闭经等病。或产后失调失养,冲脉寒凝,滞而不畅,而有痛经、身痛之苦。常用肉桂、附片、乌药、小茴香、炮姜、杜仲、当归、白芍、川断等。如是痛经,则重用肉桂、附片。乌药、小茴香引入冲脉。可加元胡、白芷以加强止痛之力。因外受风寒者、兼有身痛者酌情加羌活以祛风散寒止痛[3]。3)瘀血阻滞冲脉 ,胞宫功能紊乱所致 闭经则用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刘寄奴、川牛膝等以通经。4)气血不足、不能养冲脉,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砂仁、当归、白芍、威灵仙、苏梗、陈皮等组方。方中君药黄芪、党参补气 。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当归、白芍养血,与黄芪、党参相伍气血互生。威灵仙、苏梗畅调气机,陈皮、砂仁和胃等为佐使。气血充足,则精血有供,精血足则可注养冲脉。如:张**41岁量少推后,时间2天。舌苔白腻脉细。方:党参9g、阿胶另煎9g、白术9g、熟地黄15g、白芍15g、香附9g、柴胡9g、川芎6g、当归9g、茯苓9g、黄芪15g、炙甘草6g。7剂后去黄芪加泽兰15g,14剂后有血块去党参加黄芪15g,21剂后月经正常。

    4 其他症状

    1)气虚其统摄无权,冲脉不固引起月经紊乱,色淡,量多,质稀,先期而至,或迁延不尽。益气摄血,固冲止崩。常用黄芪、党参、白术以益气摄血,白芍养血活血;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仙鹤草以固冲止血。2)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者归脾汤加减。如:曹**46岁,月经提前7天,月经量多,时间长达10~12天伴头晕乏力,面黄,舌淡苔白脉细。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2g、酸枣仁9g、木香9g、龙眼肉9g、当归9g、炮姜9g、白芍9g、煅牡蛎30g、海螵蛸15g、炙甘草6g、夜交藤15g、欢皮15g。

    5 讨论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以月经经量、周期、经期异常为主,或发生其他明显不适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机制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错乱,且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也已历史悠久[45]。

    本文按病症不同将月经不调分为月经量多提前、月经量少提前、月经推后以及其他症状,根据以上病症实施辩证施治,给予中药复方加减后所有患者月经均有很大的改善。因此临床应根据月经不调的具体症状辩证施治,灵活运用中草药。

    参考文献

    [1] 高学兵.浅述情志因素所致妇科病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04):637638

    [2] 赵明芬.周铭心教授妇科调理冲脉6法述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7):15391541.

    [3] 邵婷婷,何贵翔.月经后期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新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01):158159.

    [4] 董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4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1):126126.

    [5] 田杏红.妇科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以及临床治疗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3):131132., 百拇医药(王利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