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9.27
编号:82443
土壤里找到链霉素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27日 生命时报 2019.09.27
     结核杆菌,这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致病菌,在过去被称为“白色瘟疫”。它不仅在劳苦大众中蔓延,许多世界名人也因其丧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中国作家鲁迅和萧红、一代才女林徽因等,都未能幸免。

    结核病带来的“白死病恐惧”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微生物家瓦克斯曼(1888~1973年)及他的学生萨兹(1922~2005年)从亿万微生物聚集的“小人国”里分离出一种对结核杆菌有致命作用的物质——链霉素,人类才从结核杆菌的控制中摆脱出来,结核病的大肆泛滥得以遏制。

    瓦克斯曼所处时代,结核病仍然在大肆蔓延,受孩提时妹妹早夭的影响,瓦克斯曼与其他医学家一道在寻找攻克这种病的特效药。人们长期以来就注意到结核杆菌在土壤中会被迅速杀死。但瓦克斯曼不相信结核杆菌的杀灭只与土壤本身有关。瓦克斯曼坚信一定是土壤里的某种细菌分泌物杀灭了结核杆菌。但每克土壤中含有几百万至几十亿个微生物不等,从茫茫的“小人国”里寻找一种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
, 百拇医药
    1939年,瓦克斯曼受药业巨头默克公司资助,与学生一起继续从“小人国”里分离假设的这种物质。1940年,瓦克斯曼和同事伍德鲁夫分离出第一种抗生素即放线菌素,遗憾的是由于对人体毒性太强,这种抗生素价值不大。1942年,瓦克斯曼分离出第二种抗生素即链丝菌素,但对人体毒性仍然非常强。

    这时,瓦克斯曼实验室里迎来一位重要学生——萨兹。他凭借自身努力于1942年取得土壤科学学位,并进入瓦克斯曼的实验室工作。此时,梅奥诊所的费尔德曼恰好前来拜访瓦克斯曼教授,希望能够找到治愈结核病的物质,萨兹主动提出承担这一课题。

    瓦克斯曼同意了萨兹的请求,立即请梅奥诊所提供菌株,同时告诉萨兹使用地下实验室做实验,不得把菌株带离地下室。地下实验室通风不好,也没有可消毒的工作台,萨兹就这样闭锁在一个不见天日,却到处充斥着微生物的“小人国”里,日复一日地做着分离测试。他抓紧时间连轴转,因速度太慢,就意味着在充满各种菌类的环境中禁闭时间更长,感染肺结核的可能性更大。
, 百拇医药
    1943年的一天奇迹终于发生,编号为“18-16”与“D-1”的灰色链霉菌培养皿菌株周围出现空白,证明其产生的物质可杀灭结核杆菌。为了提取供动物实验的链霉素,萨兹投入更紧张的工作,装有黄色培养液和灰色链霉菌株的三角烧瓶一批又一批,夜以继日地在摇液机上晃动;两三个蒸馏器和层析过滤柱24小时持续或轮流工作……

    1944年,梅奥诊所的费尔德曼将提取出的链霉素进行动物实验获得成功。同时,默克公司也成功研制出供人体使用的链霉素。1944年11月20日,链霉素用于人体试验。之后,链霉素在美国和英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不到一年时间,梅奥诊所的医生成功治愈了34位结核感染患者。

    1946年,瓦克斯曼与萨兹联合签署专利转让文件,链霉素得以广泛生产。1954年,瓦克斯曼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随着链霉素在全世界的推广与使用,世界各大医院和诊所的试验证明,除对结核有显著疗效外,链霉素对鼠疫、霍乱、伤寒等多种传染病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都有显著疗效。至此,链霉素被定位为“对人体低毒性的广谱抗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全球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百拇医药(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教授 杨晓霖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任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