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0.11
编号:82369
让精神病人活在阳光下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1日 生命时报 2019.1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接受《生命时报》专访

    让精神病人活在阳光下

    本报记者 高 阳

    70年前,他们或被关进小黑屋,或是流浪街头,被歧视与嘲讽是他们生活的全部;70年后,他们终于摆脱枷锁,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精彩的人生——“他们”就是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病人。从“一穷二白”到“比肩国际”,中国精神医学的发展历经艰辛,在无数次挫折、摸索、创新中,一批批像陆林院士一样的医心者,70年初心不改,为共和国精神卫生事业前赴后继,谱写了我国精神医学一页页崭新篇章。

    从流浪街头到心有所医

    一提起精神病,国人总是讳莫如深。数千年前,人们认为精神病人是对神鬼不敬而导致的“罪有应得”,因此常遭到家族唾弃,流浪街头。中世纪时,国外出现“疯人院”,精神病人被关在小黑屋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直到19世纪,精神医学才从“神学”走向“人学”。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治疗的疾病。
, 百拇医药
    我国精神卫生学科起步较晚,第一家精神专科医院还是美国医生嘉约翰1898年在广州建立的。那时的中国,尚未有专门针对精神病人的医疗服务机构,患者要么被锁在家中,要么被投入监狱,结局往往是悲惨地死去或自杀。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精神专科医院仍不足10所。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状有了显著改善,截至1978年,全国精神专科医院已达270所。

    人才培养方面,1978年,齐齐哈尔医学院创办了国内首个神经精神专业,随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济宁医学院等高校纷纷设立精神医学本科专业。但由于当时精神科医生工作环境差、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导致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很多精神科医学生不得不放弃本专业而转行。著名精神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u90a8并没有放弃,她在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学成归国后,将一生热情和心血奉献给了精神科。正因为老一辈的坚守和努力,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上海建立了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中心。

    科学研究方面,195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分会在北京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沈渔\u90a8院士主持开展“农村家庭社区精神病防治”的试点工作,并在1982年、1993年组织实施了两次大型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对全国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1981年,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分会和陈学诗教授等先辈们的努力下,《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第1版)正式公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精神疾病的诊治水平。1994年,“精神医学”从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分会分离出来,独立建会。
, 百拇医药
    30年多前,精神医学领域还比较冷门,但这并不影响青年陆林对这门学问的热爱。他深耕精神医学三十余年,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和成瘾防复吸治疗的新理念,发现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和在睡眠中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新方法,成为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精神医学得到飞跃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精神障碍问题越来越普遍,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逐渐增加,我国精神医学发生着巨大变化。

    病耻感有所降低。如今,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更高。陆林认为,这可归因于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传播影响,以及媒体加大对精神疾病的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正视心理问题。

    疾病谱更加全面。除了焦虑、抑郁、失眠等轻症和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陆林表示,随着对儿童青少年、老年精神心理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儿童孤独症和多动症,以及老人痴呆和自杀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过去被认为是“病”的“同性恋”“性癖好”,如今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从精神疾病中剔除,而游戏成瘾这种新时代出现的问题被列入。
, 百拇医药
    政策法律逐渐完善。2004年,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启动“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目前共登记建档超过600万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超过70%得到基本的药物治疗,有效降低了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风险。201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保护,大大减少了“被精神病”事件的发生。自2015年以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提升至国家层面。

    专科医院、医师增多。近年来,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数量迅速增加,截至目前,仅公立医院已超过1000所,私立医院将近2000所,全国有精神科医师4万多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

    临床科研成果丰硕。随着政府在科研上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学者在精神卫生领域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许琪教授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团队发现,新型药物可快速改善抑郁症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与痴呆关系密切,预防老年痴呆,睡好觉是最重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首次做出孤独症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有助研究发病机制及研发新型药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领域,国内研究者发现该病一方面存在遗传因素,另一方面是大脑皮层迁移存在异常。
, 百拇医药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过去治疗精神疾病,一是没有合适的药物,二是药物副作用大,因此不吃药的患者多,吃药的也不能长期用。而现在,副作用更轻、疗效更好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处于不断研发和上市中;抑郁和焦虑患者中约2/3可以完全治好,即使是重性精神疾病也有1/3可以治好;且现在我国大部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得到免费治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改观。

    陆林自豪地说:“目前,中国最好的医院和发达国家最好医院的差距不断缩小,临床诊疗水平也相差不大。70年来,尤其是最近30年,国外有的药物、治疗措施、先进技术,我们也有,且中国医生接触的病例更多、病情更复杂,治疗经验更丰富,在一些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已经趋于世界同等水平,并在一些研究领域实现领先。”

    继续加大投入,培养精神专科人才

    过去70年,精神医学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但面临的诸多挑战也不容忽视。
, 百拇医药
    陆林表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存在东西部不平衡的现象,东部精神科水平较高,中西部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很多病人不得不去一线城市求助,大大地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低、就诊率低、难治性的比例也高。目前,抑郁症就诊率不超过30%,有七成人没有到医院看病。重性精神病人的就诊率在50%左右,且经常是肇事肇祸后才被送去看病。城乡居民就医意识仍有差距,城市更包容、更理解精神疾病,而一些农村地区的患者及家属仍存在很强的病耻感,不愿意看病。

    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包括高质量的、经过合格训练的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陆林介绍,美国3亿人有4万名精神科医生,而我国14亿人仅有精神科医生4万余名,只能满足群众就医的基本需求。此外,我国精神专科医院的投入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在医疗质量和人才培养上有更好地改善。还有,中国心理咨询体量明显不够、临床心理治疗师不足、社工引入困难、职业康复师几乎空白的现状,导致难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使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成为难题。

    陆林强调,精神心理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未来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加强有关精神卫生的宣传教育,完善精神卫生康复体系,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最后,陆林想对大家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遇到精神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不要紧张,不要害怕,可以求助朋友、亲人、专业人员,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每个人都要重视心理健康,做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