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4.03
编号:83244
进了病房,心就不慌了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3日 生命时报 2020.04.03
     2003年,北京暴发非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感染科护士张春玲当时29岁,毅然踏上抗疫征程。“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就学着老师的样子防护,尽自己最大努力照顾好患者。”她平静地说。

    非典时期不比现在,没有静脉留置针,病人输液只有钢针,每天都要重新穿刺。但由于戴着护目镜和两层手套,患者的血管,张春玲既看不清也摸不到,只能凭经验顺着血管的生理走向位置进行穿刺。有位女患者对她说:“没事,你扎吧,我不怕疼。”听了患者的话,张春玲反而更心疼,她使出浑身解数,保证一次就穿刺成功。“虽然她戴着口罩,但我还是能感觉她在笑。”

    17年后,新冠肺炎来了。一听说医院要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张春玲没顾上和家人商量就报了名,当时她想到的,自己是感染专业出身,有抗击非典的经验,是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经历过非典,但一想到要战新冠肺炎,张春玲还是有些紧张。“穿好防护服,进入病房,突然心里不慌了。”张春玲说,“这可能就是使命感,就像战士冲锋打仗,没上战场前可能会紧张,但到了战场上个个都毫不退缩。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穿上这身白衣就有了使命感,心里就只想着去帮助病人,减少他的痛苦。”
, 百拇医药
    十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张春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专科护士。在到达武汉的当晚,她就开始为大家演示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强调避免感染不只是防护到位,更重要的是脱防护服时避免二次污染。怎样戴帽子戴口罩,怎样穿防护服更利索,怎样戴护目镜更严实,脱衣服时怎样卷才不污染,张春玲把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窍门一一分享给队友。大家都很认真地学习,但实际操作时还是会有很多疏忽,她就手把手地教,直到每个人都能通过。

    张春玲所在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主要收治危重病人,患者缺氧、乏力、全身症状重,有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每日的工作除了查房、输液、抽血、发药、监测氧疗效果,还担负着打水、送饭、翻身、协助如厕等患者生活护理工作。这些工作在平时做起来都不算什么,但由于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不了太快,两层口罩又让人憋得厉害,护目镜的雾气让双眼模糊,又因为戴三层手套,操作时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依靠积累的医学知识和工作经验来完成。在不急的情况下就把动作放慢一些,呼吸也放慢一些,这样才能保存体力,更好照顾病人。
, 百拇医药
    疫情当前,不少病人都很恐惧、焦虑,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不断地按呼叫器,会因为左右手的血氧饱和度相差百分之一而询问是不是有问题。面对这样的患者,张春玲倍感心疼,她会耐心解释,缓解他们的焦虑,稳定他们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现在,很多病人陆续出院,看到他们满脸笑容地离开,张春玲感觉自己身上的重担轻松了很多。她所在的医疗队要战斗到最后,“疫情不散,我们不归”。从开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病毒,有一些紧张和焦虑,到现在有条不紊、镇定自若,除了对工作的适应,张春玲对武汉这座城市也逐渐产生了感情,这里的人一颦一笑、一呼一吸都牵动着张春玲的心。

    问及参加两次重大疫情的感受,张春玲表示,这都是成长与历练,她为践行了一名医护的责任和担当而感到骄傲,为一方有难她没有退缩而自豪。做到全力以赴,心中无怨无悔!▲,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记者 于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