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12
编号:89781
中医识疫有“三说”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0.06.12
     “气”是中医对自然及人体疾病的

    认识核心,瘟疫的发生也多从其探讨

    中医识疫有“三说”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传统医学认为,瘟疫的发生多与“气”有关,“气”是中医对自然及人体疾病的认识核心。总体来说,古代医家对于疫病来源的认识有三种说法:一是“时气说”,二是“戾气说”,三是“瘴气说”。

    持“时气说”者,如西晋时期的太医令王叔和,他认为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即“非时之气”,会导致疫病发生。他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指出:“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意思是说,异常而剧烈的气候变化是导致人们罹患流行性传染病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判断“非时之气”?古代医家往往选择某个节气进行观察,将此时的气候状况与此节气应有的气候对比,借以判断是否属于“非时之气”。如王叔和在二十四节气之日观察四季气候,并根据四季气温寒热温凉的不同,判断正常气候到来的早晚,若前后时间超出了一定范围则认为不正常,可导致疫病发生。他认为,正常气候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而“非其时而有其气”,是疫病发生的条件。具体讲,正常时节的温凉寒热,时间上最多允许有三个节气的差别,如果“其冬有非节之暖”或“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该寒而热、该热而寒),则为“非时之气”致疫。

    持“戾气说”的代表医家是明末清初的吴又可。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天地间一种异气所感”,他又将“异气”称为“戾气”“疠气”“杂气”等。吴又可创立了新的瘟疫病病因学说——“戾气学说”,认为瘟疫不同于伤寒和普通的感冒,也不同于时令不正所引起的“时行病”,时行病不会形成大流行,而瘟疫会引起大流行,即所谓“沿门阖户,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疠之邪不是风、寒、暑、湿、燥、火等一般的外邪,它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异气”,这种异气的特点是不能察见、嗅闻和触知。如上所述,吴又可指出瘟疫是由某种特殊的疠气所导致的一种具有广泛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疾病,无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一旦接触,皆可发病。吴又可的“疠气学说”突破了千年的旧说,与现代传染病学对于病原体特征的认识基本相符。

    持“瘴气说”者认为,某些疫病的产生是由于在特定地区感染了“瘴气”所致,此种疫病也被称为“瘴疫”。瘴气又称“瘴毒”,最初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人到达岭南后因不适应当地的湿热蒸郁之气,水土不服或感染疟疾,因为当时不明白具体病因,故而笼统称为瘴气,如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曾说:“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也。”部分医家认为,瘴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疟疾,广义指发生在特定地域并与该地域气候密切相关的某些疫病,如明代武之望在《济阳纲目》中曾提到:“凡人感冒山岚烟雾,蛇虺毒气,其证恶寒战栗,发作头疼,休作无时。”可见此类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地域性,与当地气候环境关系很大。▲, http://www.100md.com(赵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