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0.27
编号:86260
鞋尖太翘,脚受伤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27日 生命时报 2020.10.27
     鞋尖太翘,脚受伤

    脚部肌肉运动减少,易患足底筋膜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徐大启

    很多运动鞋或者老年健步鞋都有一个特征——鞋尖具有一定翘度。刚穿上时,会让人走路感觉更轻快。但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注意到,这样的鞋尖设计并不符合脚部的生物演化规律。在近期一项研究中,他们发现,这种鞋之所以让人感觉走路轻便,是将受力转移到了脚的其他部位,但这很可能引发足底筋膜炎等脚部疾病。

    其实,鞋尖翘的设计不是现代产物,早在古时就已出现。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鞋子的鞋头基本都高高翘起,而且不分左右脚,汉代还出现了革命性的“歧头履”。古人为何在意鞋翘?鞋翘与鞋底系一体,这样鞋底与鞋帮不易开裂,耐穿;古人多穿裙袍,鞋翘能托住裙边,不会踩在鞋底而跌倒;另外,风格轻盈、突出。

    商家推崇鞋尖翘的鞋子,是因为人们认为脚在放松状态时,脚趾部位是稍呈自然上翘的,所以跑鞋鞋尖有一定翘度,不仅符合人体结构,还能提高前进的动力。鞋尖高度较低的鞋子,行走时往往压迫脚趾。

    在新研究中,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人站立时,足部由七个不同的区域共同负重;行走时,身体的重心发生有规律的转移,运行曲线是由足跟部中心点稍偏外开始,由后向前经足弓中轴,传达到跖骨间,止于第2或第2、3趾间。实验中,参与者分别穿上脚尖翘度为10度、20度、30度和40度的凉鞋。行走开始阶段,鞋尖翘度会明显影响跖趾关节的弯曲范围,限制其活动范围。相比于光脚和脚尖翘度最小的凉鞋,鞋的翘度增加时,双脚跖趾关节和脚纵弓周围肌肉的运动明显减少了。这些肌肉原本需要活动来维持平衡,让双脚在行走和跑步中更加稳定。虽然改变只是轻微的,但如果每天行走数千步,肌肉活动明显减少,一系列损伤及患足底筋膜炎等脚部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临床上,运动医学及骨科门诊来看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很多都是大运动量的长跑者或中老年人群。足底筋膜就像是脚底的一层弹簧,可以维持足弓稳定,吸收走路的冲击力。长期穿着鞋尖上翘的运动鞋,原本需要依赖脚上肌肉做的工作,会转移到足底筋膜上(如图)。如果肌肉变弱,足底筋膜将承担更多的负担。日积月累,足底筋膜上的张力和压力变化太大,筋膜中会出现微小的撕裂,形成足底筋膜炎。

    穿鞋,应选择服贴脚背、稳固脚跟,力量能确实地施加在脚趾上,就算长时间走路也不会感到疲累的。后跟部位有扎实稳固的补强处理,就能预防足踝摇晃。鞋头与脚之间需留有1~1.5厘米的空间,足背被稳稳地固定。理想的鞋底是让第二趾位于后跟正中央连到鞋头的直线上,这样走路时脚跟着地,体重移往前足时,足踝可以灵活地动作。出于谨慎考虑,我们可以选择穿没有鞋尖翘度或翘度较小的鞋,特别是用于跑步、打篮球等特别“费脚”的活动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