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9.14
编号:94399
城市规划好,慢病少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14日 生命时报 2021.09.14
     编者的话:《欧洲心脏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综述称,全球70%的死亡来自非传染性疾病,这与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密不可分。如今,全球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世界人口75%将生活在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地区将消耗全球60%~80%的能源,排放全球70%的温室气体,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会成为城市居民患慢性病的“推手”。

    城市规划好,慢病少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系副教授 赵金镯

    本报记者 高 阳

    空气污染 心肺吃不消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数据称,PM2.5等引发的大气污染在世界蔓延,每年约700万人死于因此引起的肺癌和呼吸系统疾病,90%的人口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气中。诸多研究显示,空气污染不仅诱发呼吸系统疾病,还会导致肿瘤、心脏病、不孕不育、孕妇早产、认知障碍、代谢紊乱等疾病。
, 百拇医药
    赵金镯表示,城市空气污染通常是复合型,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等。与自然界中的污染物不同,城市空气污染物往往会在几个小时内爆发性增长,浓度激增,严重损害健康。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导致超过1.2万人过早死亡。

    城市常见空气污染可分为室外、室内空气污染。《自然》杂志发文称,室外空气污染每年导致全球330万人过早死亡,比艾滋病和疟疾致死的总人数还多50万。室内空气污染物与室外大气污染物存在空间上的交换,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和扬尘带来的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可以通过门窗进入室内;室内产生的污染物也能排放到大气中。研究显示,室内密闭空间里污染物的浓度是室外大气污染物浓度的7~20倍。

    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部门应控制工业企业排放、减少能源消耗、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用清洁能源代替煤等化石燃料;推行绿色清洁的交通工具、发电及供暖手段,农村地区应减少家庭燃煤、焚烧农业废弃物,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 http://www.100md.com
    降低空气污染危害,要注意日常防护。加强室内通风、适当使用空气净化器,正确使用油烟机;购买家具、家装材料时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出行尽量避开空气污染高峰期,在寒冷、干燥、多雾的早晨,哮喘或过敏患者最好不要外出。▲

    光污染

    内分泌紊乱

    城市夜晚霓虹闪烁,尽显繁华,也容易被一种隐藏的伤害慢慢吞噬:光污染。赵金镯解释,“光污染”主要是由镜面建筑反光导致的眩晕感,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造成的不适感。常见光污染有玻璃幕墙和人工照明两种。霓虹灯、高楼照明、广告灯箱、玻璃幕墙、人工光电等几乎渗透在每个城市人的生活中。卫星观测数据显示,地球人造光区域的亮度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增加了2.2%,人造光区域的总面积也增加了2.2%。

    然而,研究证实,夜间照明已经影响了动植物的习性。如需要夜间授粉的植物叶子脱落时间会延迟、生长周期延长;鸟类偏离航线、向着危险的城市夜空飞行,每年死于碰撞高楼的就有几百万只;昆虫、两栖动物、鱼、鸟和蝙蝠等许多物种的繁殖、迁徙模式等也发生了改变,已经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 http://www.100md.com
    人类也面临巨大健康威胁。白天玻璃幕墙的反光会影响司机视野,增加交通事故概率;夜间,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帮助人有规律的睡眠,但长时间暴露在人造光下,机体制造褪黑激素的能力会受到影响,打断正常的荷尔蒙分泌,扰乱昼夜节律,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和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增加,造成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精神及生殖健康受损。

    赵金镯强调,治理光污染,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严格的法规和规章,加强公共场所灯光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控制时段和时间,尽量减少夜间光污染,非必要不亮灯,尽量避免在生活区附近实施亮化工程。城市夜景照明要合理选择光源、灯具和布灯方案,经营性机构打烊后不要再亮广告牌。▲

    噪音污染 睡眠受打扰

    城市噪音来源主要有工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交通噪音和生活噪音。近年来,中国城市噪音污染已成为仅次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第三大城市公害。早在2011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噪声危害仅次于空气污染。据世卫估计,仅交通噪声就使西欧每年失去约100万健康生命年。一般情况下,85分贝以上的噪音就可能损伤听力,长期在9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耳聋发病率明显增加。赵金镯强调,噪音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还会影响精神健康,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有研究发现,仅40~50分贝的较轻噪音就会影响睡眠,突发噪音达60分贝时,70%的人会被惊醒。在平均70分贝的噪音中长期生活的人,其心肌梗死发病率将增加30%左右。 赵金镯表示,噪音管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首先要管住噪音制造者,如将制造业工厂、经营性企业、娱乐场所等社会机构的噪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施工规定休息时间、限制时段。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管、合理规划,控制好机动车保有量,不要把噪音敏感建筑物设立在居民住宅区附近,对违规企业征收“噪声税”等。此外,开车进出小区时尽量不鸣笛、管好自家宠物噪音、不在夜间唱卡拉OK等,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降噪”手段。▲
, 百拇医药
    热岛效应 意外风险高

    近年来,高温热浪席卷城市,北上广多个大城市出现“热射病”患者,引发关注;今年夏季郑州等地突发暴雨洪涝灾害,以及此前多次雷暴天气袭击城市,温度骤升骤降,南方遭遇数十年不见雨雪天气……这一切,都躲不开一个原因——城市热岛效应。它不仅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还威胁居民健康。

    赵金镯说,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诱发极端恶劣天气,如暖冬、飓风、暴雨等,增加极端天气下人们出行的意外事件。由于热岛的存在,城市上空气流聚集,污染物难以挥发和散逸,形成光化学烟雾,加重空气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在城市热岛强的城市长期居住的人,经常表现出胃肠道疾病复发率高,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如失眠、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情绪抑郁等问题,成为一种常见的城市病类型。

    避免这一情形,赵金镯认为,要做好城市规划,打通风道,增加绿地覆盖率;建通风廊道,控制城市上风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城市人口和规模,人口越多,热岛效应越明显;减少裸土和砂石暴露,增加水域、植被面积,增设喷水、洒水设施,帮助降温减尘。公众自己可以多种些绿萝、吊兰等绿植;平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能帮城市降温;倡导低碳生活,减少食物浪费,节约使用日用品,降低碳排放。▲,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