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2.03.22
编号:95954
我写的第一本性学书
http://www.100md.com 2022年3月22日 生命时报 2022.03.22
     我写的第一本性学书

    马晓年

    读研期间,很多研究生同学都知道我的研究兴趣是性医学。虽然那是性话题高度敏感的时代,但同学们对我还是比较理解和包容的。那时,14个研究生同住一间大宿舍。晚上聊天时,或多或少会谈到性话题。我们这群从农村考回城的学生,基本都经历过“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每每谈到某个干部贪污腐败等问题时,都绕不开性这个话题。同学们是从生活现象泛泛而谈,而我已经有一些性医学知识,往往能从理论上说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令大家刮目相看。再加上我是计划生育专业,和性联系最密切,同学们并不认为我搞性医学是离经叛道。

    可我的中学同学就不一样了。有的人知道我研究性医学后,就背后议论,“马晓年居然搞那个!”颇有些看不起这项工作的样子。直到上世纪90年代,社会风气改变,可以公开谈论性话题时,大家才理解认可了我的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最初对性的迷茫。
, 百拇医药
    在英国进修期间,我就有意识地浏览学习各类性医学书籍。有一次在逛书店时,发现一本名为《中国情色》(Chinese Erotic)的书,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春宫图。书中没多少文字,基本上都是图画。“哇,还有这个东西啊!”我觉得非常神奇,长了见识。这本书定价是25英镑(当时1英镑约13块多人民币),打折后5英镑。我觉得很便宜,就买了一本。这是我在英国看到的关于中国性学的第一本书,国内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在市场上看到类似的成人书籍。

    从英国回国时,鉴于当时国内的社会环境,我根本没敢把这本春宫图带回来。1983年,国内正在进行着“反精神污染”运动,连蛤蟆镜和喇叭裤都曾被列为“精神污染”。这就导致当时社会对性十分敏感,严厉打击。所以在回国时,我只带了一些自认为不涉黄的书籍,如医学性调查研究报告、性治疗等专业书籍,涉及到色情的杂志和书籍则是一本没带。即使这样,还是被扣押了十几本。

    回国后,社会风气开始有了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吴阶平等编译的《性医学》的出版打破了对性知识介绍的禁忌;1985年阮芳赋组织10位专家编写的《性知识手册》出版,更是掀起了群众对性知识和书籍的热潮。这本20多万字的小册子第一版发行50万册,累计发行几百万册,影响力很大。社会对性话题逐渐松绑,我也开始在《科学博览》杂志上发表一些性医学的科普文章。

    1986年,我开始参加编写《实用男性学》《男性学咨询》等男性学书籍,顺便翻译一些性医学译作。1987年,我和同学们准备把《男性学咨询》出版。因为当时没有高级职称,名字不能上封面,只能找一位教授当主编。虽然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宽松,但出版社仍很慎重,请了专家专门审定书稿,删减了五六万字,理由是“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男性学咨询》一版时印了5万册,售价1.8元。没想到很快就卖完了,而且出版社收到大量读者来信:“你们这书写得太少了,我们想了解的什么也没说呀,不解渴!”所以再版时,该书就从17万字添加到33万字。后来出到第六版,改版成《马大夫谈性健康》系列丛书。(连载12)(本专栏作者为中国性医学开拓者、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师马晓年)▲, 百拇医药